渔家女卖嫁妆首饰学习外地文旅融合先进经验 率团跋涉千余公里回“娘家” 弘扬妈祖文化 助推临高旅游发展
■商报全媒体/椰网/海拔手机端记者符雄助文/图
临高调楼镇西宜港傍着临高天后宫,如一座隐逸深闺的璞玉,待嗅觉灵敏的“探客”开发打磨,当然,也有越来越多的游客和信众慕名而来参观临高天后宫,了解妈祖文化,践行“立德、行善、大爱”的精神。
2017年,临高天后宫从中国福建湄洲岛国家度假旅游区湄洲妈祖祖庙分灵一尊妈祖驻跸在西宜港。至今,已经驻跸三年。7月24日,海南临高县妈祖文化交流协会会长、海南临高天后宫主委方萍率进香团来妈祖故里湄洲岛谒祖进香。进香团由海南临高天后宫、海南临高文谭天后宫、海南临高调楼天后宫、海南临高县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共同组成,队伍人数超过百人。
虔诚
临高妈祖跋山涉水一千多公里“回娘家”
当天,从临高出发,一路向北,途径海安码头、湛江、茂名、阳江、江门、佛山、广州、东莞、惠州、揭阳、潮州、漳州、厦门、泉州、莆田、文甲码头,最终到达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此次行程单程1439公里,往返2878公里。
出发当天,一百余人乘坐大巴车,花了一天一夜,跋山涉水漂洋过海,才到达目的地。从平原跨过琼州海峡,再一路经过东南丘陵,虽然长途跋涉,但是所有人的眼里都充满期待。在夜幕降临后,依据全国高速公路的相关规定,车辆只能进入服务休息区过夜。“我们有些人睡在车上,有的人觉得闷热,就跑到休息区,依着椅子睡。”随行的临高妈祖文化交流协会会员王武锋告诉记者,天下妈祖,祖在湄洲,为了去进行妈祖文化交流,即使再苦再累,也值得。
在历时一天一夜的拔山涉水后,海南临高妈祖回娘家谒祖进香团归心似箭,登岛轮渡在湄洲岛靠岸时,岛上景区妈祖雕像光芒驱散一千多公里奔波的疲乏,从湄洲岛祖庙分灵的临高妈祖,终回翘首以盼多时的娘家,一百余名信众进一步结缘湄洲岛,共沐湄洲岛祥和紫气,瞻仰妈祖灵光。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以军鼓乐为阵头在湄洲码头迎接风尘仆仆的海南进香团。
随后两日,海南进香团一行在湄洲祖庙员工的引荐下,饱览湄洲妈祖祖庙、天妃故里遗址公园、妈祖平安里、金海岸沙滩等景点,并闲情逸致的品味湄洲岛碧海、蓝天、金沙、啤酒、音乐和夜景,感受湄洲岛的人文风貌。
方萍表示:“进香团遵从妈祖意思,一路漂洋过海跋山涉水回娘家,当进香团遥遥看见岛上妈祖圣像时,许多人激动得流下喜悦的热泪。”据了解,此次妈祖回娘家活动,受到湄洲岛祖庙热烈欢迎,双方围绕妈祖文化、人文交流、旅游景区建设等进行友好交流。
美景
天然良港“深闺”中藏了雄伟的天后宫
临高县调楼镇西宜港和临高天后宫究竟与妈祖文化有多深刻的渊源?商报记者带你探访这个深藏“深闺”的天然良港和那座雄伟壮丽的天后宫。
在临高县调楼镇抱才村西宜港,微风夹杂着海水淡淡的咸味,阵阵扑面而来,傍海而生的渔民,丰收的喜悦溢满菜篮子。休渔期的海港,渔船整整齐齐排成一行,渔民趁休渔期修缮鱼船,渔家女三三两两成群结队坐在岸边,忙着补网,当地渔歌《哩哩美》悠扬地回荡在良港。晨曦的西宜港,满是诗情画意,朝霞染红整片大海,一层层雾气,在习习微风拉扯下,如薄纱轻盈跳动,旭日与临高天后宫辉映,雄伟壮丽的宫殿在朝阳的映射下,折射出金灿灿的光芒,尽显恢弘大气。
这座位于临高县调楼镇西宜港的天后宫,面朝大海,绿荫萦绕,金沙相拥,作为全省渔业大县的临高,它承载着渔民的精神寄托,也正成为全球妈祖文化信众瞻仰的旅游胜地,以妈祖文化作为旅游品牌IP,带动区域旅游发展,传承千年渔家文化。
人间净土芳香溢,良港静谧藏深闺。西宜港是一个天然良港,终年碧海蓝天,海面风平浪静。港口的椰树拔地而起向阳而生,这些由妈祖志愿者自发种植的椰树,使海港添加热带椰林元素,临高天后宫被葱葱郁郁的松树拥抱着,置身于此的游客和村民,均能奢享海边负氧离子的滋养,呼吸椰林松树的馨香。
执念
渔家女自掏腰包弘扬妈祖文化
海南四面环海的地理位置,孕育着丰富的海洋文化,承载千百年来妈祖文化原始的基因,但均较零散,是闭塞而简单的乡村庙宇文化,多数未对游客开放。
为了将妈祖文化在海南进一步弘扬发展,吸引全球各地游客络绎不绝地来到西宜港天后宫,带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增加群众收入,也为传承优秀的传统渔家文化,临高天后宫主委方萍主动牵头,与临高县重点文物单位调楼镇黄龙天后宫、调楼天后宫等一道,积极向湄洲岛妈祖祖庙学习建设经验。因为湄洲岛妈祖祖庙是撬动整个湄洲旅游经济和人文素养的引擎,文旅融合先进经验非常值得学习。
这些年,方萍到全国各地进行文化交流时,学习当地文旅融合先进经验。没钱去交流学习了,她便把自己嫁妆首饰全卖掉作为路费和食宿,起初也遭到丈夫的极力反对,但是自幼热爱渔家文化,唱着渔家哩哩美长大的方萍却告诉记者:“无论千辛万苦、穷困潦倒,也要将妈祖文化在海南弘扬发展,将优秀的传统渔家文化传承下去,以免出现代际断层。”
渔家人记忆中的海婆即是妈祖,每逢出海,都会去趟天后宫。渔民脚不着地,四海漂移,尤其是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年代,岸上的人和海里的亲人隔着茫茫汪洋,妈祖则成了渔民的精神慰籍。谈及渔民被晒得黝黑的皮肤,双脚泡在海水里发白,还要承受每天的风吹日晒雨打,方萍双眼泛红,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渔民兄弟很辛苦,我希望他们开开心心出海,平平安安丰收而归。”方萍几年间,在每次休渔期后,她不顾家人亲友反对和劝说,都用自己早年的积蓄自掏腰包为渔民举办“开捕晚会”。据村民介绍,方萍组织渔民的妻女排演开捕晚会,在开捕出海前,亲人们为他们奉上一出独具渔家特色的文娱晚会,在岸上为自己的亲人祈福。方萍的一位家人告诉记者:“有时候一场晚会,从前期筹备到演出结束,少说也要10万元以上,她又热心公益,经常为需要帮助的人慷慨解囊,以前我爸不理解,经常跟她吵架,现在我爸也支持她的善举。”
妈祖文化小科普
据史料记载,妈祖原名林默,北宋建隆元年出生,古时受历代多次册封,衔有“天妃、天后、天上圣母”等称号,妈祖文化承载着渔民千年的精神寄托。据史料记载,妈祖文化肇于宋,成于元,兴盛于明清,妈祖文化尤其流传于中国沿海地区。
妈祖文化体现我国海洋文化的一种特质,中国民间在海上航行要先在船舶启航前先祭妈祖,祈求风调雨顺和航行安全。“有海水处有华人,华人到处有妈祖”的真实写照。由妈祖文化影响所及,渐渐演变成为“海神”和护航女神,由此妈祖文化也就形成海洋文化历史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今,妈祖文化也在以其“立德、行善、大爱”的精神核心,在社会、旅游经济、国际民间文化交流,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为此,在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有关机构授予妈祖“和平女神”称号,2009年9月,“妈祖信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6年三月,妈祖文化写入“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国福建湄洲妈祖祖庙也成功入选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中国足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首批文物点。
新闻推荐
临高临城镇西田村美兰村民小组村民刘健美:曾靠“保底价”壮胆 如今带头闯市场
■本报记者张惠宁通讯员秦德胜临高临城镇西田村美兰村民小组村民刘健美今年53岁,曾经是一名贫困户。多年来,他除了赡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