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奋斗者符木里:贫困孩子难出岛求学 他留下任教 扎根“孤岛” 28年 教育荒地结硕果
商报全媒体讯(椰网/海拔手机端记者林万丽)回忆“孤岛”执教的那28年,符木里说他曾有过退缩的念头,甚至想头也不回地离开,一天都不想待下去。但为了学生,他还是留了下来。
符木里的坚持,让村里的教育重现希望。在他任教的28年里,曾带过100余名学生。据了解,走出志文村继续读书的学生中,有5名考上本科院校,还有多名学生在大专或中专院校学习。志文村那片教育荒田终于结出了稻穗。
为了村里的孩子他放弃了外出工作留村任教
儋州市南丰镇志文村位于松涛水库内,是个背靠小山,三面环水,经济窘迫的自然村。村民出入村子、到镇上采买都要乘船,来回要两个小时。因此,也被称作“孤岛”。
1983年,村里唯一一名教师被调去临高县,教学点就此撂荒。那时候村里的孩子想出来读书极为不易,当时的学校不提供住宿和伙食,要到镇上或市里读书的,需要很多钱和可供寄宿的亲戚,但那时的村民靠耕作田地,仅够糊口。当经济与贫困捆绑在一起,教育理所当然成了“奢侈品”。那时候,几岁到十几岁的孩子,除了帮家里放牛,干点农活外,更多的时间是用在摸鱼、玩泥巴上。提及读书,他们只字不识。
直到1988年9月,志文村的教育“荒地”才被重拾耕营。当年志文村的读书人只有两个,符木里是其中之一。为此,村委会书记恳求他留在村里任教,让村里的孩子有书可读。这却让符木里陷入了两难。
当时21岁符木里刚刚经历过高考,虽与心仪的院校失之交臂,但他已经想好以后要落身发展的地方,广州第一,海口紧随其后。“去经济开放、发达的地方,而不是一辈子待在村里。”但村委会书记的劝说动摇了他这一念头,几番思忖后,他答应留村任代课老师。“我们当时就是在这里读到(小学)二年级后才出去的,知道那里的困难。”
一个人上四门课领的是代课老师的工资
由于村里原先的教室已经坍塌,教学点被安置在一间破旧的库房里,土坯茅草,蚊虫密集。9月开学后,从六岁到十二三岁的孩子,都被符木里和村干部安排到教学点。但有时候,因为个别学生学习太过被动,让符木里哭笑不得。教学点教授的课程仅小学一到三年级,一般不超过10个学生。但是,有些孩子因为贪玩经常耽误功课,有的甚至旷课跑到田里摸鱼、捏泥。所以符木里一边要追着他们赶作业,另一边,还要做家长的思想工作。
符木里任教的28年期间,曾有两名代课老师被调进志文村任教,后均因未能转正离开。在那些年,符木里一个人上四门课——语文、数学、美术、体育,周一至周五每天5节课。其中有12年,他领的都是代课老师的工资,最多的时候是120元,而当时公办老师的工资是400多元。
1997年,符木里的二儿子出生。两个孩子和家中柴米油盐的花销,将工资120元的符木里逼到生活的角落。为了贴补家用,符木里利用周末及假期到山上采草木,卖给编织箩筐的生意人。而妻子在那几年里几乎每天凌晨两点就出门,替一些在松涛水库捕鱼的渔船老板杀鱼,每天约两箩筐几十斤鱼,一直忙到第二天天亮,还要回家照看孩子,操持家务。
初见希望他的学生成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
2000年,符木里如愿转为公办教师,工资跟着涨到500元。原以为终于能过上好日子。2005年夏季,符木里的8岁二儿子,因高烧未能及时救治转为急性肺炎,经抢救无效离世。那时,符木里一想到,孩子是因为闭塞的交通条件导致无法及时医治而去世,他说,“我一天都不想待。”但最后他还是为了学生留下来,因为从某些层面来说,那些学生也是“受害者”。
符木里的坚持,让村里的教育重现希望。10年前,志文村出了第一个大学生,就是符木里的学生。消息在升学宴前传遍全村,全村欢庆的同时,也让不少村民看到教育的“甜头”,将更多精力投注在孩子的教育中。
在符木里任教的28年里,曾带过100余名学生。据了解,走出志文村继续读书的学生中,有5名考上本科院校,还有多名学生在大专或中专院校学习。志文村那片教育荒田终于结出了稻穗。
2016年,在儋州市政府的帮助下,志文村教学点最后两名学生转移到南丰镇中心小学读书,符木里也到该校任教。2018年,符木里被评为“儋州好人”、“儋州最美教师”,他的事迹至今仍被媒体广为报道。
52岁的符木里说,那28年是他的半辈子,“但我不觉得我有什么特别的。”
新闻推荐
省检二分院督导学校落实“一号检察建议”情况时建议 加强“检校家”联系沟通
本报讯(记者林鸿河马宏新许光伟通讯员洪纬)省检二分院未检办的检察干警近日到临高县第二中学督导最高检“一号检察建议”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