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海洋走来“界儿”与“岛哥”
想上分界洲岛,先要枕浪听涛,在船上度过10多分钟的海上旅途。由近及远,阳光下的大海由浅蓝向深蓝过渡,广袤无垠的海天,让船上远眺的游人不觉有了自身的渺小感与对天地自然的敬畏感。人类与海洋,从来不是一个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
上得岛来,看见白浪沙滩、陡崖峭壁,更有满目青翠,整个小岛仿若镶嵌在大海中的一颗翡翠宝石。这个国家5A级景区,有着两个游人喜爱的“萌物”,它们是景区的吉祥物“界儿”和“岛哥”,“界儿”是一只粉色海豚,“岛哥”则是一身淡蓝色的海狮,都带着大海的气息。
在海南,与海的亲近再自然不过,海洋文化也在海南诸多文化类型中占据重要地位。无论是曾数百年漂泊海上的疍家人,还是天后娘娘和108公的海上传说,抑或是渔民代代相传的更路簿,都融合交织成为今天的海南海洋文化。“界儿”和“岛哥”,可以视为海南海洋文化一种现代话语形式的展示。
1
海洋动物化身景区热情好客的“萌宠”
“这个公仔好可爱呀!”“想和它合张影。”在分界洲岛景区的纪念品商店内,不少游客总会被“界儿”和“岛哥”的可爱形象所吸引,忍不住想要带它们回家。
在2017年元旦,分界洲岛景区正式向广大游客、网友及媒体推出了“界儿”与“岛哥”。景区负责人表示,选取“界儿”与“岛哥”共同作为分界洲岛的吉祥物,是希望借助海豚、海狮的友好相处表达景区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祈愿,同时也借助他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向游客传达分界洲岛景区热情好客且真诚靠谱的形象。
“界儿”头大腿短,不过结合它圆润微胖的体型倒显得更可爱。而大大的眼睛,张开的双鳍以及红红的嘴巴也赋予了“界儿”无限的亲和力,仿佛一只灵动的海豚宝宝在向游客发出热情的邀请。
“"界儿"的灵感来源于聪明可爱的海洋动物海豚。粉色作为主色调打破了对海豚的固有认知,既凸显了"界儿"女性的性别特征,又增加了它的辨识度。让游客能更容易记住它。”分界洲岛景区负责人介绍,“界儿”作为分界洲岛吉祥物,有着平安快乐、寻得真爱的美好寓意,它也代表着景区为游客送去的美好祝福。
“岛哥”灵感来源于古灵精怪的海洋动物——海狮,看起来则更憨厚朴实一些,淡蓝色作为主色调给人以清新之感,身上的“岛服”则非常巧妙地赋予了“岛哥”海岛特色,洁白的棒球帽、条纹小背心配上标志性的沙滩裤,热情阳光、活力十足,俨然一位土生土长于分界洲岛的岛民形象。相比于“界儿”,“岛哥”的形象设计更加接近于人,给人以靠谱安全的感觉。
推出以来,“界儿”和“岛哥”不断走出分界洲这个小岛,去往五湖四海,宣传推介海南的美丽海洋风光。2019年12月,分界洲岛旅游区随海南省代表团参展2019长江文化旅游博览会,“界儿”和“岛哥”也随之亮相武汉,吸粉无数。
2
人与海洋和谐共存的追求
今年4月,在海上欢快嬉水的海豚群不断出现在三亚、昌江等海域,它们的出现,意味着这一带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优越。而分界洲岛景区选取可爱的海豚与海狮的形象作为吉祥物,寓意着人与海洋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
海南人对与海洋和谐共生的认知,有着久远的历史实践。回溯历史,清代乾隆十八年(1753年)农历十二月的一天,一块石碑被立在了崖州羊栏地区清真古寺的内右壁上。这块碑《正堂禁碑》,是迄今发现的记载古代海南岛穆斯林经济活动的唯一汉文石碑。
碑文记载的是因海禁引起回民近海渔场纠纷官司的判决,其中谈到限制近海捕捞。虽然这块碑的重点不是生态保护,但是其中涉及的内容应该看成是海南最早的海洋环境保护规约。
到了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万宁海滩立有《奉官立禁碑》,碑文谕示保护海边青皮林,严禁人为砍伐、畜牧破坏,轻者罚款,重者捉拿归案严惩,海上船只上岸砍伐树木者,扣船充公等。这是海南先人保护珍贵海洋植物,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体现。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海洋生态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加深。1990年,在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我国第一批国家级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中,海南省就有2个。1996年,海南省拥有3个国家级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三亚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万宁国家级大洲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和琼山国家级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此外还设立了一大批省市级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
3
寓意开放敢闯敢试的海洋文化
无论是“界儿”还是“岛哥”,都是以外向、开朗、热情的形象面对游客,除了吉祥物本身是从海洋动物化身而来,如果联系起海南先民上千年来与海为生的生存史、发展史,这类外向的而非羞怯的、开放的而非封闭的、热情的而非寡淡的品性,正是与海共存的文化烙印。
海南自古以来就不是一个封闭的地方,南宋人赵汝适在其《诸蕃志》一书中,专列“海南”条目,对海南航线的特征、风险、祈风祭神的地点,以及海南的商品贸易、官方管理来往商船的市舶司等,都做了详细描述。可以看出,至少在南宋,已有大量外国船只往来在海南海域。
而史志中,宋元以来,对于崖州的望楼港、毕潭港及陵水的桐栖港,都有“番船泊于此”的说法,表明贡船和营商的番船可以寄港之意,当时开放的海南已经有不少“国际性”的港口,当时的海南先民热情地接待这些异域来客。
在没有导航的年代,渔民先民是靠着更路簿行驶在祖国的万里海疆,在数百条线路中,每条线路都连接着不同的岛礁,每个岛礁传统名称的背后,都承载着海南渔民与这些岛礁世世代代相遇的故事。代代相传的更路簿,正是海南渔民敢于向外求生的历史见证。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海南人。”近代以来,一代代的琼州儿女,带着亲人的嘱咐,带着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漂洋过海,远走异国他乡谋生创业,海南岛周围的海路上留下了他们赶往他乡的船影,他们最终也漂洋过海,在海外安家立业,谱写了一首下南洋的史诗。
一代代向海而生的海南人,他们在与危险、未知的斗争中,沉淀下了敢闯敢试、外向热情的文化基因。海南许多口口相传的谚语也能体现这一文化特性,如“胆大漂洋过海,胆小寸步难行”“水滞船不走,人懒事不成”等等。
或许只有从更广阔的视角、更深的历史纬度了解海南人与大海的关系,才更能体会这“界儿”和“岛哥”这两只“海洋精灵”被选为吉祥物的意义。
(本版照片均由景区提供)
新闻推荐
用公积金代为偿还案件借款 陵水法院法官打破执行僵局巧妙执结一起“骨头案”
本报讯(记者赵世馨麦文耀通讯员崔磊)一强制执行案件在执行中多次陷入僵局,近日,陵水黎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巧妙执结一宗终结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