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上的文化记忆
□刘大先
今日行程是由昌江往南出发至东方市江边乡的白查村,然后再东行上海三高速,转山海高速经三亚抵达海南岛的西南角陵水黎族自治县。
白查村是一个黎族自然村,在314省道边上,四面环山,没有修路的时候进访并不容易。有一段路,还是砂石铺就,崎岖不平,上了省道才好点,道路两旁累累的芒果快要成熟了,果农将它们都套上了纸袋。经过大广坝水库,对面是俄贤岭,层峦叠嶂,郁郁苍苍,可惜最近封禁,无法进入。大坝上满是如同花生一样的黄色蔓生花,一群渐进中年的本地98级小学同学会同学在玩游戏,可能趁着假期来放松一下。
在芭蕉、大叶榕与椰子树的包围中,白查村到了。与前日的白沙黎族润支系不同,白查村属于美孚支系。美孚黎村落多在昌化江中下游两岸,人口比较集中,生产技术较其他支系进步。“白查”是美孚黎语“别岔”的音译,“别”是有水的烂泥田,“岔”是厚皮树,这个村名意味着此处是厚皮树环绕的泥田。到这里来,主要是因为这里保留了比较完整的黎族传统船形屋。据广东省建筑设计院卢文骢1964年写的《黎族住宅概说》,黎族住宅按照他们自己的分类,只有“隆咩”(longmie,楼居)和“隆嗙”(longpang,地居)两类,汉族一般习惯称之为“高脚船形屋”和“船形屋”,并非其自称。
在常见的传说中,船形屋的来历是由于黎族祖先当年乘木舟登上海南岛时,由于没有栖身之地,就将木船翻倒过来居住。为组念祖先,后人们就仿照船型建起了茅草屋。用泥巴拌入稻草为墙茅草盖顶,厚厚茅草一直延伸到地面,犹如一艘倒扣的船,故称之为“船形屋”。这可能是后设的故事,大多数黎族居住地离海不算近,黎村民也并非渔民,更多是种田与果木的农民,船形的房子最素朴的起源也许就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结果。
目前,白查村的81间船形屋和8间谷仓保存完好。它们大多不甚高敞,也就一人多高,屋墙上没有窗户,门向两端敞开,一方面便于通风,另一方面也有采光的功能。大一点的屋中间立有3根高大的柱子,黎语叫“戈额”,象征男人,两边立有6根矮柱子,黎语叫“戈定”,象征女人,意即一个家庭是由男人和女人组成。屋里的厨具是“三石灶”,用几块石头支起来,架上锅罐蒸煮食物,一切都比较简易,倒是颇为方便,能保持屋内的干燥,灶烟还可以抑制草木的蛀虫。这里面蕴含着民众在既有的地理与自然条件中从经验中得出的生活智慧。
小一点房子叫“隆闺”,系黎家女长大成人后独居的“闺房”,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一般建在村头村尾僻静处,或紧挨父母住房搭建。这与西南少数民族傈僳族、彝族、壮族存在“公房”相似。村边还建有造型相似的谷仓,谷仓以基石垫底,上架铺上木板的方木,仓顶由竹木架设,茅草覆盖,在糊上一层黏土,即可防火防水又可防潮防鼠。
船形屋是千百年来黎族民居的缩影,可见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较低。本地黎(润)、杞黎(岐)、美孚黎、侾黎(哈)、德透黎(赛或加茂)各个支系大同小异,都是因外部自然环境而作的调适。白查村原住有71户350多人,直到90年代民房改造才全部搬迁到新村,现在已经空无一人,完全成了一个文化遗产展示的景点。2008年6月,“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2013年7月,白查船形屋村落被命名为“中国传统古村落”。
由五指山往南上山海高速,逐渐到海岛的东线。经过畅好隧道、通什茶场,进入五指山隧道,这是一个打通山体的巨长隧道,大约有十里。车子在隧道中穿行,两壁灯光次第闪过,令人恍若穿行于时空隧道,出得隧道豁然开朗,只见天空晴朗,白云高悬,道路平坦,一往无前,对比古老的船形屋,不禁让人感慨三十年发展之迅速。
大约十年前,我曾经在五指山一带做过国情调研,走访了通什、南圣、水满等地,所见的房屋与生活,许多地方仍然如同上世纪90年代光景。近十年正是海南各方面基础设施升级换代,民众生活日益更新的十年,再偏僻的角落也已经可以便捷地与其他地方沟通,外来游人的脚步也踏足到早年人迹罕至之地。晚间到达陵水县城,高楼林立,霓虹闪烁,广场上歌舞升平,一派旅游胜地的景象,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一种“同时代性”。船形屋这样的遗迹注定成为过去,与黎锦一样成为文化记忆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映照着社会经济与文化形态的飞速变革。
新闻推荐
罗向梅在辅导学生。学科带头、科研攻坚、教育改革,她行不辍步,奋力驰骋。主持参加课题研究、助推学生实验成果,她潜心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