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海南> 陵水新闻> 正文

陵水将70%以上地方财政支出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密织保障网 兜牢保底线

海南日报 2018-12-05 07:25

陵水光坡镇老欧坡村,村保洁员在清扫村道。本报记者 武威 通讯员 胡阳 摄患者在陵水人民医院办理手续。“一站式”结算医疗报销系统真正实现了“随来随治,随走随结”。本报记者 武威 通讯员 陈思国 摄■本报记者李艳玫

40年,只是时空长河的一瞬,但对陵水黎族自治县而言,它奋力摘掉沿海国家级贫困县“穷帽”,华丽转身为“全国地财收入百强县”,不断突围、崛起与求变,书写浓墨重彩光辉历程。

从2007年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首次破亿元,2008年突破2亿元,到2017年45.74亿元,短短10年时间,陵水地财收入翻了近50倍。这意味着,该县有了更强的财力投向社会民生事业。

把70%以上的地方财政支出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向困难群众倾斜,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回顾40年来陵水民生事业发展历程,率先完成自然村光网村村通工程、实行“三医联动”改革、完成78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校标准化建设、开展“两湖”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等成就令人欣喜,“珍珠海岸”随处可见百姓带着幸福的微笑。

密织“五网”夯实城乡发展基础

本号镇大里地区农村淘宝店里,货架上摆满了从各地“飞”来的包裹,有村民过冬的衣服、被子,也有各类农具和生活用品。即使是地处陵水偏远山区,也阻挡不了村民网购的热情。

“过去,我们要添置些生活用品,得走20多公里崎岖山路到本号镇墟购买,十分费力。”大里地区小妹村村民黄春銮说,而如今,网购给予了极大的便利,不仅便宜,而且方便快捷。

2015年末,陵水率先在海南“破冰”,发展农村淘宝,如今农村淘宝服务站已遍布各个行政村。为这一发展“铺路”的是“全光网陵水”工程,该县通过“电信运营商出多少钱,政府就配套多少钱”工作原则,加大投入力度,在2017年4月实现光纤宽带网络自然村全覆盖,提前超额完成省部署任务。

与光网息息相关的电网建设,陵水将其与脱贫攻坚工作紧密结合,2016年6月率先在省内实施光伏扶贫项目,计划利用3年时间在全县444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屋顶建设每户3.12千瓦分布式光伏电站,预计每年可为每户增加3000元至5000元收入。

在隆广镇常皮村,61户农户的屋顶建有分布式光伏电站,这是陵水首个光伏扶贫整村推进村。“整个项目,村民不掏1分钱,全部由政府出资。”陵水光伏扶贫项目相关负责人吴乾忠介绍,光伏发电设备质保期为25年,这意味着这一扶贫项目只要一次性投入,即可有25年持续收入。

曾有人调侃,陵水等同于“零水”。“原来部分靠近海边的居民喝的水来自海水,用来沏茶带有咸味;有的内陆乡镇百姓挖井喝水,但水质不好,喝了牙齿变黑……”陵水水务局一位干部回忆起过去群众饮水困难问题。

饮水问题折射大民生。近年来,陵水花大力气解决这一问题,其中包括投入3500万元实施供水工程及管网建设项目,投入逾7000万元实施文罗、英州片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28个行政村、208个自然村及43个农场连队共8万多人饮水安全问题。“现在好了,自来水进了家门,量多,水也干净。”常皮村贫困户马用明很感激政府。

财通,需要路通。近年来,陵水路网建设成就同样明显。“十二五”期间,该县投入3.2亿元实施畅通工程,建设162个公路项目;投入逾1亿元改造县城市政道路。2016年,陵水在全省率先完成民族地区农村公路“村村通”和行政村“村村通客车”工程。

多业“造血”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冬日的暖阳照射在陵水的大地上,在光坡镇武山村,田洋里一片绿油油,又到了圣女果种植季。武山村是陵水著名的圣女果村,也是最早开始种植圣女果的地方。

武山村村民杨富辉与往年一样,在田地里忙碌着。2009年,杨富辉第一次办理农信社小额贷款,用于种植圣女果。从那以后,贷款成为了杨富辉发展产业的主要资金来源。如今,他不仅盖起了楼房,还建起冷库,并在其他市县开展圣女果业务。

打造黄金产业,让群众从中实现增收。以圣女果为例,该县政府联合农信社推出免息小额贷款政策,解决农户资金短缺问题,鼓励规模化发展,2017年陵水圣女果种植面积达7万多亩。在此基础上,陵水积极推广圣女果GPA标准化种植,持续开展“圣女果采摘季暨乡村休闲游”活动,延长圣女果产业链,提升附加价值。

有了政府对圣女果产业的重视与引导,群众放手去干,产业发展迅猛,种植规模不断扩大。规模则带来产业集聚效应,吸引外来企业纷纷在这里建起冷库、收购站。圣女果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助陵水众多农户走上了致富路。

缺乏产业是陵水农村发展的薄弱环节,这也是农村居民收入不高的重要内在原因。因此,陵水结合脱贫攻坚工作,注重扶持产业这一短板,让农村自我“造血”,让村民脱贫增收。

在本号镇,政府通过聘请专业培训学校指导22个行政村创办村集体企业,替代农村合作社成为产业扶贫主体,规范了组织架构、人员组成、经费管理等;在英州镇,成立了英州惠农扶贫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将15个行政村554户贫困户纳进公司,发挥大企业带动作用。

在大力扶持产业发展的同时,该县积极引导城乡富余劳动力、贫困家庭适龄劳动力转移就业,通过搭建就业平台、提供就业培训、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方式,让就业成为贫困户脱贫、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隆广镇石关村脱贫巩固户闵开清由于腿脚不便,不便外出打工。去年,该村委会干部为他申请到村级“双创”协管员一职,一个月有1000元工资收入。“每天打扫两次,并巡查村里环境卫生,不耽误家里的农活。每个月都有稳定的工资收入,不像以前务农靠天吃饭,现在心里踏实多了。”闵开清说。

面点制作、家政服务、机械操作……该县结合企业用工需求和群众实际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在培训课程设置上,我们坚持办特色、开精品课程,希望大家学有所用。”陵水就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多措并举满足城乡居民需求

“不只是花费少了,还明显感受到就医条件好了,报销也更方便了。”早前,陵水文罗镇老山村村民谭母元在陵水人民医院住院治疗食管炎,她报销比例达到95%以上。

百姓关心的“看病难”“看病贵”等医疗问题也日益得到缓解。2016年2月,陵水被海南省选定作为深化医改的突破口,统筹推进医疗、医药和医保联动综合改革(简称“三医联动”)。

实践两年多来,该县按照“病人得实惠、医务人员受鼓舞、资金保障可持续”的总体要求及省规划线路图,大胆突破,稳步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医疗服务持续向公益性回归,医改成果广泛惠民。

与医疗同样备受群众关心的还有教育问题。近年来,陵水花大力气从“软”“硬”两个方面提升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与显著成就。2017年,该县顺利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省级评估,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达95.7%。

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8年,陵水教育总投入34.11亿元。硬件方面,该县改造扩建78所学校,配齐生活设备、实验室设备、计算机等,建成教师周转房106幢共1218间,教师居住小区8个(其中乡镇农村8个)共1129套。

软件方面,2013年陵水与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携手开办中央民大附中陵水分校,引进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帮助当地教育提档升级。2018年高考,陵水700分以上考生共有44人,比2016年增加29人,提高193%,2018年中考平均分比2016年提升19.86分。今年,陵水特殊教育学校、黎安实验小学等相继办学,更多的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打好脱贫攻坚战,对陵水而言既是“政治任务”,同时也是反哺民生的契机。自2016年吹响脱贫攻坚号角以来,该县围绕“五网建设”“三业造血”、美丽乡村建设等举措,掀起一轮轮热潮。

2017年,该县安排近1亿元用于危房改造,把所有计划脱贫且住房安全无保障的贫困户纳入保障范围。在社会保障兜底上,对符合低保标准的贫困人口做到应保尽保,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均加入医疗保险,不让一个孩子因贫辍学。

环境治理守护城乡居民生活环境

11月初,陵水在全县范围内大规模集中开展整治违法建筑行动,2天时间内拆除违法建筑3.77万平方米。像这样大规模的整治违法建筑行动,在陵水时常可见。

时光倒回到2017年7月,该县顺利拆除了英州镇赤岭村17家海鲜餐厅。这些餐厅年总营业额超过1亿元,但它们是经营者擅自侵占海岸线水域搭建起来的,属于违建,且存在非法排污现象。

生态环境好坏事关居民生存安全,是一项民生大事。近年来,陵水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铁腕的魄力和零容忍的决心确保生态环境只能变好,不能变差。

被称为“双眸”的新村潟湖和黎安潟湖是陵水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生态景观,但在过去由于居民生活污水直排、渔排养殖饵料污染等原因,导致“两湖”水体污染、水质变差。

从2016年起,陵水启动投资13亿元的蓝色海湾整治行动,修复“两湖”生态环境。目前,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已完成3个子项目,其他5个项目均进入实施阶段。今年6月,财政部表彰陵水蓝色海湾整治行动为全国18个项目中实施进展最好、成效最明显的7个项目之一。

近年来,该县以编制“多规合一”规划为契机,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多规合一”中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布局,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同时,陵水严守“三线一单”(即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及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并于日前被省生态环境厅作为省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暨“三线一单”编制工作试点市(县、区)。

水体受污的城镇内河(湖)经过生态修复,美丽滨河景观逐渐显现;农村生活垃圾乱丢的现象在“户清扫、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四级保洁机制运用下逐渐消失;投放新能源公交、整治乱烧秸秆,让空气保持清新……由城到乡,在陵水,这样喜人的变化越来越常见。(本报椰林12月4日电)

新闻推荐

引进来 落下去 服务好省工信厅:奏响狠抓项目落地“三部曲”

关注海南自贸试验区项目建设本报海口12月2日讯(记者邵长春通讯员沈君)海南省抓住海南建设自贸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贸港...

SSI ļʱ
SSI ļʱ
相关新闻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