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海南> 今日陵水> 正文

陵水推进集中打击、联防联控,强化督查问责、建章立制重拳出击遏制“两违”蔓延

海南日报 2019-05-31 07:32

■本报记者梁君穷

特约记者陈思国

秀丽的黎安瀉湖如一颗蓝色的眼睛点缀在陵水黎族自治县美丽的珍珠海岸上,但违法用地、违法建筑(即“两违”)情况在黎安瀉湖畔时有发生,破坏了环湖岸线风景与生态环境。5月28日下午,黎安镇政府及相关村庄组织50余人力,对该潟湖边某驾校1.5亩的违建图斑点进行拆除。

这是陵水毫不手软打违的又一起案例。近年来,陵水按照“尊重历史、正视现实、依法依规”的原则,通过分类细化目标任务,下沉乡镇督查督导等方式,重拳出击,全力推进“两违”调查摸底、集中打击违法建筑、防控“两违”新增工作,并通过实施农房报建、建章立制等,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遏制“两违”增长势头。

常态化开展

集中拆违行动

5月23日,隆广镇对辖区内的4宗“两违”图斑进行拆除;光坡镇对饮用水水源地生态保护红线区内的猪舍羊舍以及临时搭建的铁皮棚进行依法拆除复绿;本号镇共拆除3宗违法建筑……

这是陵水各个乡镇开展的一次集中打击“两违”行动,当天陵水11个乡镇共拆除“两违”图斑45处,拆除违法占地面积12.45亩,违法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此次行动不仅有效制止了“两违”的蔓延,也体现了陵水打击“两违”的坚定决心。

据了解,陵水县生态环境六大专项整治联合指挥部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在2019年定期开展集中打击“两违”的通知》,要求各乡镇每月开展2次集中打击“两违”行动,今年截至5月10日,陵水全县共拆除违法建筑151宗,占地面积64.48亩,建筑面积4.08万平方米。

此外,陵水还坚持依法从严打击违法建设、销售“小产权房”的行为。严厉查处非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通过私下购买宅基地或与本辖区居民合作建设的违法建筑。对造成恶劣影响的“小产权房”案件挂牌督办,发挥警示和震慑作用,“不敢违法、不能违法、不想违法”的氛围正在不断形成。

加强督导督查

保持高压态势

为了快速提高“两违”处置进程,陵水县生态环境六大专项整治联合指挥部研究决定,由该指挥部成员单位分组下沉到各乡镇,会同乡镇组成联合处置工作组,对乡镇“两违”图斑处置、“两违”工作防控等工作开展拉网式督导。

联合处置工作组督导的内容十分明确,第一条便是牵头梳理复核乡镇两期“两违”图斑分类处置情况,实时纠正各乡镇“两违”图斑分类处置中未按法律法规相关规定要求的行为。同时,督导乡镇重点拆除占用基本农田、生态红线及“小产权房”、已下达拆除计划等“两违”图斑,对重点难点“两违”图斑按程序上报县政府组织实施拆除行动。

联合处置工作组还负责督导乡镇对符合“设施农业”“一户一宅”报建要求的“两违”图斑抓紧补办手续;督导乡镇网格化巡查管控、零违建日报等制度的落实,以及乡镇规范化、简约化办理农房报建工作情况等。

同时,陵水还通过加强督查问责,强化责任担当。严格落实“两违”整治工作中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依法依规对相关责任人加大问责力度,对工作不力、相互推诿的,特别是对涉及党员干部参与违建的,从严从重查处。

2020年底前

完成“两违”存量处置

5月29日,隆广镇对五一村一处水泥砖制品厂进行依法拆除,恢复土地原貌2.5亩;文罗镇组织国土所、规划所、联防队员,对辖区内的1宗“两违”图斑进行拆除。

“全县各个乡镇日常做了大量整治"两违"的工作,但要长久地做好控违工作,必须给予制度保障,逐级压实责任。”陵水县生态环境六大专项整治联合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今年以来,陵水通过落实“两违”举报奖励办法,出台防控和查处违法建筑责任追究暂行办法、违法用地违法建设和环境污染防控网络化监管工作实施方案,以及“两违”整治工作“一户一宅”认定标准、“两违”分类处置实施办法等,发挥县、镇、村、村小组四级网格力量,创新监管体制机制,加强“两违”的联防联控。

据介绍,下一步陵水还将努力实现全方位、全覆盖、无盲点的监管,按照程序完备、证据确凿的要求,依法依规处置存量违法建筑,严厉打击新增违法建筑,建立防控和处置“两违”长效机制。

陵水县生态环境六大专项整治联合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下半年将组织规划、国土、住建、环保、综合执法等部门和各乡镇研究制定“两违”整治分类处置具体实施方案,分类施策,细化分类处置方法。制定两年打违行动计划,确保2019年全面完成存量应拆除任务,确保2020年底前完成对全部存量“两违”的处置任务。

(本报椰林5月30日电)

新闻推荐

强化培训 规范服务陵水:旅游标准化 游客更安心

陵水雅居乐清水湾游艇会。本报记者武威通讯员黄艳艳摄■本报记者梁君穷特约记者陈思国“在这里,潜水的所有环节都有专...

SSI ļʱ
SSI ļʱ
相关阅读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