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规划创新思路 整合资源破除障碍陵水:农村产业力免小弱散
■本报记者梁君穷
特约记者陈思国
种植产业结构单一,市场应对能力不足;生态环境良好,但没有有效转化为旅游资源;土地资源没有形成规模利用,产业效益不高……面对资源丰富与缺乏有效开发之间的矛盾,近来,陵水黎族自治县将全县农村经济发展与脱贫攻坚工作相结合,加强规划、创新思路、整合资源、破除障碍发展特色产业,农村产业发展的新局面正在出现。
加强规划明确方向整合资源提高效益
6月25日,海南日报记者走入本号镇乐利村,在距离村委会办公楼不远处,看见一大片椰子苗郁郁葱葱、长势良好。作为陵水最后一个脱贫出列的村庄,利乐村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但过去该村的发展被缺乏明确的产业发展方向所限制。
“我们村后来明确了要发展椰子育苗产业,去年培育椰子苗以来已经有了40多万元的销售额。”乐利村驻村第一书记符云介绍,椰子育苗产业技术难度相对不高,见效快,是该村探索“长短结合”产业路径的一环;加上镇上对每个村庄的产业进行了谋划,避免了椰子苗产业无序竞争情况的出现。
而在英州镇母爸村,扶贫产业发展的一大障碍是土地资源分散。“村民土地分散,各做各的,农业技术不好推广,产品没有形成品牌,缺乏竞争力。”母爸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飘介绍,芒果是母爸村的传统产业,但始终大而不强,单位面积土地收益不高。
为此,不久前,母爸村决定走抱团发展的路子,谋划在村里成立股份公司,整合村民资源统一经营,让“农民变股民,资金变股金,资源变资产”。“通过产业化和股份制把村集体、公司、村民的利益联结起来,村民可以以承包地的经营权入股,剩余的劳动力可以出去务工,同时也能享受村里的分红。”陈飘介绍。
要破除扶贫产业发展中的一个个障碍,离不开提前对产业的科学谋划。今年4月,陵水制定了2019年脱贫攻坚春风行动方案,根据方案,陵水将推进6个千亩产业扶贫工程,包括本号镇千亩百香果产业工程、本号镇千亩火龙果产业工程、英州镇千亩芒果产业工程、提蒙乡千亩香兰叶产业工程、光坡镇千亩节水抗旱稻产业工程和三才镇千亩地瓜产业工程。
因地制宜构建特色创新产业扶贫模式
6月25日上午7点,日照初升,山雾散去,本号镇大里地区显出山清水秀的美丽景色。黎家小妹客栈的“掌柜”王春燕早早便忙活了起来,马上便会有10多位客人在这里用早餐。
民宿产业在大里方兴未艾。大里的风光独特,但地处偏僻。2016年以来,以打造全域旅游示范点为目标,在政府提升完善大里的道路、排污、民房、路灯、活动场所、学校的基础设施,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来游玩的人日渐多起来。这吸引了身为琼中人的王春燕前来开客栈,她说,非常看好大里的旅游发展前景。
王春燕忙碌的时候,在光坡镇岭门居,技术人员与贫困户正在澳洲淡水龙虾养殖基地内忙活着为虾苗投食。澳洲淡水龙虾养殖是当地新开发的产业项目,目前在该镇发展良好,当地群众“靠水吃水”有了新吃法。
“这里的水含氧量高,利于澳洲淡水龙虾生长。”光坡镇委书记龙靖介绍,该项目采取苗种采购、技术培训、养殖推广及销售一体专业运作的模式,预计年销售收入240万元,年净利115万元,贫困户人均可分红4000余元。
陵水既有适宜大规模发展的产业,也有便于村民利用零碎资源发展的“庭院经济”。在提蒙乡广郎村,随机走入一户农户家中,总能在院子中看见一个百香果的竹架子,一个个嫩绿的百香果挂在绿叶下。
“广郎村家家户户都有"一块菜地、一片林地、一个果园、一群畜禽、一个瓜棚",果园里主要是百香果,通过房前屋后的空地种植百香果来拓展村民增收渠道,同时也为乡村旅游打造一处处美丽的农家庭院景色。”提蒙乡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
为更好地推进全县的扶贫产业,陵水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产业扶贫新模式,在全省率先设立了村一级产业委员和就业委员。
在英州镇,润达产业扶贫基地对该镇贫困户进行整镇式帮扶,1864户贫困户成为受益人,实现产业帮扶贫困户全覆盖。
为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今年5月,陵水出台了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实施方案,计划集中流转土地1万亩,重点扶持40个贫困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土地流转条件成熟的非贫困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特色农业种植。
(本报椰林6月27日电)
新闻推荐
本报椰林6月20日电(记者邓钰特约记者陈思国通讯员林婵婵)“这次买菜用的塑料袋,不仅环保,也更厚更结实些。”6月20日,在陵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