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新闻> 国内要闻> 正文

人月两团圆

海南农垦报 2018-09-23 13:51

■吴思敏

八月十五,花好月圆人团聚。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中秋节,恰值三秋之半,月朗中天,天清如水,秋风送来月饼的酥香、桂花的清香。良辰美景下,如镜的圆月寄托了人们对团圆的美好祝愿。

这一天,对中国人来说是极为庄重的。人们从五湖四海赶回家,为的是与家人团聚。赶不回家的便只能在异乡赏孤光,月在头顶空悬,杯中的茶装着月亮的倒影,也装满了乡思。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历史上争议颇多。从字义上溯源,“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于是有一说:中秋节起源于春秋时期。又有一说,汉语字典中解释“秋”是“庄稼成熟曰秋”,农民祭祀土地神,拜谢神的庇护,称为“秋报”,因此中秋节是为庆祝丰收而生。还有一说,有历史学家研究发现,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当时唐军裴寂发明月饼,成功解决了军粮问题。

无论是何种起源说,那都是历史学家关心的事情。千百年来,老百姓诚恳而坚定地认为:中秋节,是团圆佳节。

俗话说,“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从吃食上看,月饼是绕不开的一道中秋美食。“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圆圆的月饼里,裹着或甜或咸的馅料,甜的有莲蓉、豆沙、水果等,咸的有叉烧、云腿、咸蛋黄等,馅料互相之间组合而成的月饼口味多达数十种。因为人们深信,吃月饼,吃的是团团圆圆。

皓月当空下,月饼有一个圆满的神话故事。传说嫦娥吃下不死仙丹奔月后,夫妻天上人间相隔一方,二人都十分思念彼此。一天,有一位仙人告诉后羿,在八月十五月圆之夜,用面粉搓团成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深情呼唤嫦娥名字至三更时分,嫦娥便能与其团聚。后羿照做,果然得以夫妻团聚。

后羿做出来的圆月团,就是人们口中的月饼。古人向来认为月光清冷,月宫清寒,但因这个神话故事的存在,月亮似乎因此沾了人间烟火,有了七情六欲。即使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人们仍然相信嫦娥与后羿的故事,希冀凡事能有个圆满结局。比如,中国人的探月工程被命名为“嫦娥工程”,大概是想圆了人类和平使用月球的梦想吧。

祭月,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节目”之一。据历史学家推断,祭月最初是古代宫廷文人兴起,然后扩散到民间的。在我的记忆中,祭月当夜,家人总会在月出方向,摆上月饼和水果,在柚子茎蒂部插上香烛,“向月供而拜”。仰望天空,众星簇拥下,月亮的光芒越发明亮,银光流水般倾斜下来。爽爽秋风中,大人们悠然谈笑,孩童则追逐打闹,在月光里描绘出一幅和睦美满的图景。

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里很好地描绘了此番景象:“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

儿女喧哗,也许是因为月饼香甜可口,或觉得祭月有趣。幼时我在广东地区生活,脑海里关于中秋节的印象也是喧哗、热闹的,但这是因为有孔明灯可放,有花灯可赏,那是一个溢满了快乐气息的佳节。

十多年前,城市管理者还未明令禁止燃放孔明灯。于是,到了八月十五日当夜,在城市中心的广场上空,满是冉冉升起的孔明灯。在老百姓的心中,孔明灯也是许愿灯。那用白纸糊成的灯身,写满了美好的心愿,一盏盏孔明灯,载着一个个愿望升向苍穹,熠熠火光久久不息,底下放孔明灯的人儿也久久凝视着,祝愿着。

孩童大多是不明白孔明灯“许愿”之意的。可是,他们有另外一种乐趣,那便是赏花灯。中秋夜,大树的枝条上挂满了兔子形、莲花形、月饼形等形状各异的花灯,还有孩童手提各式花灯玩耍,张灯结彩,彩灯万盏,五彩缤纷。大人热爱这其乐融融的团圆气氛,孩童则最喜这灯红火耀的斑斓夜色。

代代相传的明月,生生不息的美好愿景,都在这八月节里,得以恒久地传诵下去。天上满月、人间团圆,此情此景,名正言顺地放下所有的世俗杂事,解乡思之愁,享团圆之乐。

新闻推荐

梦一样的草原

■王宏夏末秋初,天气泛起了丝丝凉意,在这个爽朗季节的一天里,抓住夏天的尾巴,去内蒙古的大草原,来一场放飞自我的旅行。我...

SSI ļʱ
SSI ļʱ
相关新闻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