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消费的高配与低配
■张金岭
最近有媒体报道,一项针对2000名大一新生进行的调查显示,85.6%的受访大一新生坦言周围新生中攀比“行头”“装备”的现象多,衣服鞋帽、电子设备方面表现得最严重。消费攀比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大学生也不免受到影响,但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有必要善加引导。
学生家庭背景各异,消费水平不同,存在一定落差是必然的,不太可能整齐划一,这是客观现实。对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大学新生来说,希望自己的消费水平“高配”一点,在这个年龄段是可以理解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校园消费毕竟不同于社会消费。大学校园是读书学习的地方,更是社会各阶层学生聚合、融合的地方,如果家庭间的落差通过学生的消费行为在校园里过分放大,很容易在同龄人之间造成诸多壁垒,进而阻碍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甚至有可能强化彼此的价值观差异。
前不久,有媒体刊发长篇报道《考上北大,然后呢……》,记录了考上北大的农村学生所面临的巨大生活差异以及适应过程中的困难,揭示的正是社会落差对大学生交往的影响,尤其是对贫困家庭学生的影响。这提醒我们,在大学新生初入校门时,有必要及时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消费引导和教育。
这个引导教育的责任首先来自家庭,尤其是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针对大学新生的消费攀比,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唐智松的建议是缩小差距,也就是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可以适当地“高配”一点,这样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则可以适当“低配”一点,避免炫耀,这也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个建议看上去不错,但经济条件差的家庭为孩子“高配”可能勉为其难;不过富裕家庭让孩子适当“低配”一点,却是很容易做到的事。从这个角度说,为大学生的消费攀比降温,条件好的家庭可以更主动一点,尽量把孩子的消费控制在同龄人的平均水平,不利用家庭的优势,拉高大学生消费的上限,这样有利于为同学之间相处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学生的消费选择,折射的是家庭教育的理念,从中可以直接观察到一个家庭的教育责任和教育能力。
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消费理念,更是学校教育的责任。面对消费攀比,学校一方面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帮助学生建立起理性的消费习惯,学会克制自己的高消费欲望,比如开学前后可以给新生必要的消费指导,帮助新生认识校园消费和社会消费的不同,主动克制高消费欲望;另一方面,学校也应尽量避免在校园内提供高消费的便利,减少甚至杜绝可能影响学生消费观念的奢侈铺张活动,同时还可以结合思政课等教育渠道,教育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消费主义文化的侵蚀,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把精力集中到求真学问、练真本领上来,不负大好青春年华。
作为大学新生,不管来自什么样的家庭,千万不要把消费攀比当成开学“第一课”,在攀比中享受虚荣。广大青年学生要认识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而努力学习就是最好的奋斗。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不断提高自我教育能力,认识到父母和社会的支持,是为了让自己更好地完成学业;而成为对家庭和社会有用的人,成为有能力建立幸福生活的人,才是真正的成长、成熟。
(据《中国教育报》)
相关链接
调查显示,大学生在以下方面攀比严重
●衣服鞋帽
●电子设备
●代步工具
●护肤美妆
●学习用品
大学生如何培养
理性消费习惯?
1.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处理好金钱和欲望的关系,避免消费欲望超越自身的经济能力,不超前消费,不跟风消费,拒绝“校园贷”
2.合理选择日常生活用品,通过记账来控制日常消费
3.列出自己在饮食、学习、交际、通讯、衣物等方面的开支,想想哪些花费可以减少,哪些花费需要增加,做好每个月的财务规划
4.理性消费,购买性价比高的物品而不是一味追求名牌(徐辑)
新闻推荐
嫌疑人被警方抓获“云南宣威一5岁小女孩在西河桥边走失!家人很着急!多一份转发,多一份希望!”8月25日,云南曲靖当地网友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