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新闻> 国际热点> 正文

艾略特:把诗句种植在荒原上

海南日报 2018-10-08 06:54

《T.S.艾略特传》艾略特作品《四个四重奏》艾略特作品《荒原》T.S.艾略特文\本刊特约撰稿吴辰

1888年9月26日,英国诗人T.S.艾略特出生,今年是他的130周年诞辰。从《荒原》到《四首四重奏》,这位伟大的古典主义诗人在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在浪漫主义盛行的时代诉诸古典主义,他用文学表达对现代社会的担忧,他倡导以文明拯救个体的空虚。

“四月是最残忍的月份,在死去的土地里哺育着丁香,混合着记忆和欲望”,相信即使是那些不太读诗的人,在看到这些句子的时候,也会被深深的触动。可能我们并不知道为什么四月会是最残忍的,不知道为什么丁香要生长在死去的土地里,但是,这些诗句却始终在撩拨着我们的心弦,让我们觉得整个四月都变得忧伤了起来。而这位给四月抹上忧伤底色的诗人,名叫T.S.艾略特。

早慧的天才

T.S.艾略特,这是一个将永远镌刻在世界诗歌历史上的名字,他出生于美国,却加入了英国国籍,并成为了20世纪英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1888年,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艾略特诞生了。艾略特的家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他的祖父是大学校长,父亲经商,母亲是一名诗人。艾略特显然是继承了母亲作诗的天赋,小艾略特在同龄人中显得不太合群,较之与小朋友们追逐打闹,艾略特更喜欢冥想和思索,他常常沉浸于自己的世界里,书和作家是他童年最好的伙伴,在众多作家中,艾略特尤其喜欢柯南·道尔,他的作品里有一种来自英伦的阴郁和典雅,这深深吸引了艾略特。大量的阅读使艾略特对语言的音律特别敏感,尤其是对于那些跳跃着的诗句,艾略特似乎掌握了隐藏在词和语句排列组合背后的秘密,在很小的时候,他就能够写故事和短诗,在母亲的支持下,他还把这些作品编辑成小册子,供家庭成员内部传阅。可以说,小小的艾略特在这时已经俨然是一名作家和编辑了。

1906年,艾略特作为一名特招生被哈佛大学录取,在学校的时候,他的诗歌开始被发表,尽管一开始只是在一些学生刊物上,但是这却使艾略特“诗人”的美称在同学们之间被传播开来。当时,哈佛大学有一个供学生聚会的“哈佛联盟”,在哈佛联盟的小图书馆里,艾略特读到了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和拉弗格的诗作,并一下子就被其中的象征和隐喻吸引,他如饥似渴地订购并阅读了拉弗格所有作品,通过与大洋对岸的诗人们进行精神上的对话,这位少年诗人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诗神,从此,诗歌就和他的一生结下了不解之缘。

对于艾略特而言,欧洲一直是他挥之不去的蛊惑,为此,他甚至放弃了美国国籍,毅然决然地加入了英国国籍。艾略特永远不会忘记他第一次和著名诗人庞德见面的情景。当时,年轻的艾略特刚刚从哈佛大学毕业,远渡重洋,来到了牛津大学。通过朋友的介绍,他和庞德,这两个在英国的美国人相遇了,虽然年纪相仿,但是此时的庞德在诗坛已经颇有名气了。在庞德寓所那间三角形的小客厅里,两人从谈论诗歌到无所不谈,艾略特著名的长诗《荒原》见证了他们的友谊,虽然庞德曾经对这首诗里的一些章节大删特删,但是艾略特却对庞德的意见从善如流,可以说,《荒原》一诗其实是融进了两位诗人的心血和智慧。

苦闷的人生

大概没有什么人会觉得艾略特这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诗作不好,但是至于艾略特本人,很多人一提起来就会不由得皱皱眉头,连为他写传记的作家,也曾经说过:“认识艾略特先生可不怎么愉快”。虽然认识艾略特的人都会觉得这是一位善良的、令人钦佩的诗人,但是在他的一生里,持续的病痛、苦闷的爱情以及不为人所理解的处境交织在一起,使他常常做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也许诗人们都是来自于另一个星球,他们超越了我们的时代,他们预言着时代,却常常不被时代所容。

艾略特从小就病痛缠身,由于患有先天性的疝气,他无法和同龄的小朋友一起蹦蹦跳跳,这一方面让他养成了读书和思考的好习惯,另一方面也使他变得敏感而自卑。因为自幼生活在父母的关照和荫庇之下,父母对艾略特的影响是巨大的,在给他带来幸福的同时,也在他的生命中注入了很多负面的元素。艾略特的母亲不仅是诗人,同时也是当地一位著名的反犹太主义者,母亲的言行使艾略特的人生也被贴上了反犹太的标签,虽然艾略特终其一生时间在与这些来自于自己幼年的阴影斗争,试图从中走出,但是很多时候他的努力都被证明是徒劳的。在艾略特的诗作中,从头到尾都倾注着一种灰色的、绝望的情绪,这不但是20世纪初叶的浮世绘,更是他本人心中无法被抹去的底色。

艾略特的婚姻同样是不幸的。在英国牛津大学求学的时间里,他不但认识了大诗人庞德,还认识了舞蹈家薇薇安·海伍德,他们很快坠入爱河,并且结为夫妻。也许是对于英伦式优雅的迷恋,或者是被爱情冲昏了头脑,艾略特和薇薇安的婚姻很快就被证明是草率的,它使艾略特喝下了自己酿成的苦酒,并且在这位诗人敏感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伤痕。后来,艾略特在回忆起他和薇薇安之间的爱情时说到:“我让自己相信我爱上了她,完全是因为我想使自己留在英国;她让自己相信,她把我留在英国将拯救一位诗人。”结婚后不久,由于生活方面的种种问题,薇薇安很快投入了哲学家伯特兰·罗素的怀抱,而艾略特则将自己的苦闷灌注进了他那著名的《荒原》一诗里。感情上的不顺利重创了诗人脆弱的心灵,他不得不离开英国,前往瑞士洛桑进行心理治疗,而《荒原》一诗中的最后几行,就是在诗人情绪极不稳定的状态下写出的,据他回忆,他似乎是在“催眠的状态下”完成了这首诗作。

即使是到了后来,功成名就的艾略特在回忆自己的写作生涯时,对自己充满苦闷和病痛的一生也只能长叹一句:“我似乎从未年轻过”。

伟大的作品

1922年,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出版了他的著名作品《西方的没落》第二卷,其中提到了“人类文化必将走向精神的荒原”。非常巧合的是,在同一年,艾略特的《荒原》也被发表,以生动丰富的意象和直击灵魂的语句描绘了这片荒原上衰颓的景象以及在泥泞土壤下涌动着的并不美好的生机。

好的诗人不但和哲学家有很多共通之处,同时还是伟大的预言家。翻开《荒原》,映入眼帘的景象会使读者们感到似曾相识,那些诗句无一不在映射着20世纪伴随着人类的巨大危机、工业化与商业化带来的自然的破坏和人性的扭曲,这些现象将人们的精神带向了深不可测的黑洞,而在当下的社会里,这些危机不但没有被消除,而且在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上演。人们是迷失在这一片虚假的繁荣中,还是对现状进行质疑,去反思我们所向往的理性、文明和自由?人类的命运就隐藏在对这一问题的选择之中。艾略特替我们回答了这一问题,诗句中最后雷霆的话就代表了上帝的宣言,这也是艾略特心中拯救人类的唯一道路:“舍己为人、同情、克制”,身为天主教徒的艾略特为人们开出了这样的药方。艾略特虽然常常用一双冷眼审视着这个世界,但是他对现实的关怀却是热情的,面对着满目荒凉的城市和千疮百孔的人性,艾略特还在思考着救赎。

正因为这样,艾略特才不愧伟大诗人的称号,虽然艾略特一再声称所谓“救赎”并不是他“自觉的本意”,他只是“要把心里的话说出来”,他甚至自嘲道:“凡是诚实的诗人,对于自己作品的永恒价值都不太有把握。他可能费尽一生而毫无所得。”但是,正是由于艾略特的诗句,我们才意识到了自己生活着的场所原来只是一片被战争和金钱摧毁了的废墟,才能有勇气去直视这一事实。也许这片荒原还会存在很久,但是,只要我们听到有艾略特这样的诗人在荒原的尽头用诗句和歌声为我们指引方向,我们就不会失去走下去的勇气,我们才能在这片荒原上播种、收割,将这片荒原变成乐土。

诗人档案

T.S.艾略特(1888年9月26日——1965年1月4日),英国诗人、剧作家和文学批评家,诗歌现代派运动领袖。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代表作品有《荒原》《四个四重奏》等。

艾略特曾在哈佛大学学习哲学和比较文学,接触过梵文和东方文化,对黑格尔派的哲学家颇感兴趣,也曾受到法国象征主义文学的影响。1914年,艾略特结识了美国诗人庞德。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来到英国,并定居伦敦,先后做过教师和银行职员等。

1922年发表的《荒原》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被评论界看作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一部诗作,被认为是英美现代诗歌的里程碑。1927年,艾略特加入英国国籍。1943年结集出版的《四个四重奏》为他获得了194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晚年致力于诗剧创作。1965年艾略特在伦敦逝世。

新闻推荐

芝加哥射杀黑人青年的警察被判二级谋杀罪

新华社芝加哥10月5日电(记者王强)4年前执勤时连开16枪射杀一名黑人青年的芝加哥警察贾森·范戴克5日被判犯有二级谋杀...

SSI ļʱ
SSI ļʱ
相关新闻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