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新闻> 国内要闻> 正文

宗师笔落 再无江湖

南国都市报 2018-10-31 08:25

2011年5月15日,金庸(左)在香港视觉艺术中心参加女儿查传讷个人画展。金庸,原名查良镛,他撰写的十四部武侠小说早已成为经典。除了文学家的头衔,他还是香港报业《明报》的创刊人,是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香港富豪榜排第64的企业家。

半个多世纪以来,无论文学界、史学界、报刊界对他做何种评价,金庸这个名字被封上武侠神坛的地位,未曾动摇半分。他用一支笔,创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江湖。

一事能狂便少年

读书的嗜好伴随金庸走过了一生。2007年,他已年过八十,那张正方形的脸轮廓犹在,但两腮的肉已微微松弛垂下来,江南口音依旧:“人的一生什么困难都会经历,唯有读书的乐趣和学问是自己的,谁也抢不走。”

1941年9月,还在读高中的金庸在浙江《东南日报》副刊发表了一篇文章,讲他的一位好友被训育主任教训,末了训育主任说:“你真是狂得可以!”他在文章里写道,“狂气与少年似乎是不可分离的。固然,这可以大闯乱子,但未始不是某种伟大事业的因素。我要这样武断地说一句:要成就一件伟大的事业,带几分狂气是必需的。”

文章的题目就叫《一事能狂便少年》,提到的这位友人不知是真有其人,还是他改编了自己的经历。因为一年多前,他本人刚刚因为在高中壁报上写了一篇讽刺训导主任的文章而遭到开除,不得不换到另一所高中。

副刊时任主编陈向平想把文章发在头条,并乘出差之便来看了这个署名为“查理”的作者。令他意外的是,“查理”只是一个高二学生,虽然瘦骨嶙峋,却“颇有学者风度”。

最初写武侠是为了救急

1955年是32岁的查良庸进入香港《大公报》工作的第七年。

一天,副刊《新晚报》的时任主编罗孚找他,说梁羽生的《草莽龙蛇传》快连载完了,还没有想好下一部写什么,“小查,只有你顶上了。”

作为梁羽生的粉丝,每期小说他都看,可自己从未写过。发稿的日子到了,编辑派一个老工友上门,到他家里等稿子,并催他当夜九点无论如何要写出一千字,否则第二天报上就有一块空白。他看着老工友,来了灵感,就从塞外古道上一个老者写起:“年近六十,须眉皆白,可是神光内蕴,精神充沛”。

这就是小说《书剑恩仇录》的开头,也是金庸武侠神话的开始。署名时,他把名字最后的一个“镛”字一分为二,写上“金庸”。自此,金庸横空出世。

两年后,他笔下诞生了另一个人物——郭靖,练武时总是一板一眼,对着树和石头一掌掌劈去。在六神磊磊的想象里,金庸写作时多半是一副仪式感十足的画面:“坐姿端凝,一尺一拳,字为正楷,笔用中锋,小说写得正大严整,情节按部就班,人物黑白分明。”

倘若第一本小说属无心插柳,郭靖则是金庸精心塑造的人物。“那个时期的金庸,很像郭靖。”六神磊磊曾撰文写道,“郭靖的使命,是要为金庸的神国开疆拓土,做新武侠小说的第一个全民英雄。”

十五部小说里,很多故事都发生在易代之际,他将笔触投向了风起云涌的时局带给人间的苦难。晚年回看,金庸说,写郭靖时对文学还了解不深,是对理想人格的一种塑造。对“大侠”二字的定义和理解,他觉得在《神雕侠侣》里已写的很明白——“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侠,是不为自己利益而去帮助别人,牺牲自己的部分越多,就越困难,这个"侠"字就越大了。”金庸自称侠气不足,如果说郭靖有自己的影子,“那可能指我的性格反应比较慢,却有毅力,在困难面前不后退。”

1959年,他离开《大公报》,和昔日同学沈宝新一起创办了《明报》。他回忆初创时压力很大,每天一睁眼,就欠两千字的稿子,小说和社论各占一半。

“我的写稿速度是很慢的。一字一句都斟酌,所以一千多字的稿,往往是改了又改,起码花两个钟头。”人们如痴如醉追看的小说,对他来说,“只是一种副业”。他的主业是办报纸,“报纸要吸引读者,那么我写点小说就增加点读者。”

大闹一场,悄然离去

有人曾经问金庸,人生应如何度过?老先生答:“大闹一场,悄然离去。”

他在江湖中的过瘾,到现实中难以做到知行合一,但金庸仍不失坦诚。“要我财产完全不要,我做不到;妻子儿女都不要,做不到;名利不要,也做不到。”

他提过,当初来香港时两手空空,和太太(杜冶芬)离婚后无牵无挂,“如果办不好报纸,大不了两手空空再回去,重新来过。”那份潇洒犹在。茶余饭后,佛经和书桌成为他的精神慰藉。

如果在他的小说中选一个角色,他说愿做《天龙八部》中的段誉,“他身上没有以势压人的霸道,总给人留有余地。”

(据新京报网)

新闻推荐

白沙法院“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获县委政法委支持形成共同治理执行难格局

本报讯(记者宋飞杰通讯员翟杨州)10月30日,白沙黎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向该县委政法委专门汇报“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白沙...

SSI ļʱ
SSI ļʱ
相关新闻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