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新闻> 社会热点> 正文

冬至:先吃饺子?先读诗? 杜甫《冬至》诗赏析

海南日报 2018-12-18 07:19

■李静

开栏的话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先人们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经典诗文。古诗文这个巨大的宝库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精神和文化积淀。

从古至今,人们从儿时就开始诵读古诗文,并在这些经典作品的浸润中不断成长。目前,古诗文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所占比例较大,古诗文鉴赏是学生必备的语文能力之一。从本期起,《教育周刊》开设“品读古诗文”专栏,邀请古诗文研究专家带领我们领略诗文之美。

北京时间12月22日零时28分,迎来“冬至”节气。本期邀请专家带领我们品读杜甫的古诗《冬至》。

冬至是古代最重要的节气之一。按照古代文献的记载,冬至有“三至”,一是“阴极之至”,是阴气达到了极盛;二是“阳气始至”,是阳气开始到来,因为盛极必衰嘛;三是“日行南至”,太阳运行到了最南边,所以这一天也是北半球白天最短的一天。

古人非常重视冬至这个节气,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都非常重视。据材料记载,从先秦时期的周代开始,就有在冬至这一天祭祀的活动。到了唐宋时期,人们更是非常看重这一天。据南宋著名文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阴历十一月份的冬至节,京城汴梁最重视这个节日,即使是穷得不能再穷的人,到了这一天也会换上新衣服,准备好饮食,祭祀自己的祖先。而官方则会举办“关扑”一类的博戏,庆祝往来,就好像过大年一样。但是,晚年的杜甫在漂泊四川的时候,适逢冬至节,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于是感时伤怀,写下这首《冬至》诗。

这首诗作于唐代大历二年(767年)。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李唐王朝,元气大伤,虽然大乱平息,但是社会仍然动荡不安。因此,这一年,杜甫仍然在西南四川一带漂泊。在夔州,他先是住在东屯,后来又在瀼西租赁了几间草屋,以及附近几十亩的果园,看上去有长久住下去的意思,但是他内心一直牵挂着长安的家园,牵挂着国家的命运。

这首诗歌前后对照来写,字里行间隐藏着诗人深深的痛楚。前面四句主要写自己眼前的境况。“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开头两句,起语不凡。适逢冬至,一年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节日,按照习俗,应该是换上新装,庆祝一番,而对于诗人来说,今年这个冬至,一如往年一样,依然是客居他乡,依然是穷困潦倒。

年年,意味着不止一年;忽忽,则是不定的样子,这里既可以指作者漂泊不定的生活,也指诗人因漂泊不定的生活而带来的内心的不安定。诗人从公元759年开始入川避乱,至今已经长达8年之久,故此,这里说“年年至日长为客”。

诗歌的第二联“江上形容吾独老,天涯风俗自相亲。”依然在写当下的情形。环顾四周,诗人发现,只有自己容貌最为憔悴,而夔州地处西南,离唐都长安距离甚远,因此诗人称此地为天涯,也有的版本说是天边,因为地处偏僻之地,风俗各异,此地的人们自相亲近,漂泊至此的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内心充满了孤独之感。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因为内心的忧苦无人可诉,于是,诗人在一场雪后,拄着藜杖来到江边,看着眼前色彩斑斓的山谷,诗人想起自己在长安过冬至的情形。长安冬至那一天,总会举行大型的朝会。从时间看,这个时候应该是散朝的时候了吧。“鸣玉”,是指古人在腰间佩带的玉饰,行走时相互撞击发出清脆的声响;“紫宸”则是指皇帝居住的宫殿。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诗歌的最后一联是诗人感情的强烈爆发。诗人抚今追昔,不胜感伤,想起昔日长安城冬至日朝会的盛况,再看看如今的自己,四处漂泊、孤苦无依,其内心痛苦可想而知。而对于一个胸怀天下的读书人来说,诗人更关心的则是国家的安危,但是放眼望去,前路渺渺,长安不见。那种愁苦更让他心碎。“一寸”,即一寸心,古人认为,人的心有一寸见方;“三秦”,指的就是长安。秦朝灭亡后,项羽曾经三分关中之地,因此有三秦之说。

总体说来,这首冬至日的节气诗,让人读到了满纸的悲伤。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踽踽独行的老者,拄着藜杖站立江边,仰望苍天,愁容满面。

《冬至》

唐·杜甫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江上形容吾独老,天涯风俗自相亲。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品读嘉宾:李静,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词学。

新闻推荐

调查显示:男生找工作偏好杭州,女生偏好成都 应届生平均月薪期望8431元

据教育部消息,2019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834万人,再创新高。据58同城《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调研综合报告》显...

SSI ļʱ
SSI ļʱ
相关新闻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