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总等弑母悲剧发生后再说“如果”
又是一起人间悲剧。据媒体报道,湖南沅江一名12岁男孩吴某杀死自己母亲后,显得若无其事。他承认自己错了,但不是什么大错,“我又没杀别人,我杀的是我妈。”
一句“我又没杀别人,我杀的是我妈”令人脊背发凉!母亲在他眼里到底是什么,以致弑母之后还能如此风轻云淡、若无其事?他给出的理由是“母亲不好”。生养自己的父母反倒成了恨到极点的“祸害”,这又何尝不是一个值得全社会深思的沉重话题。
湖南沅江弑母案中,男孩吴某到底为何做出如此过激行为,随着案件的侦察会有更权威信息。但从此前媒体报道的一些“弑母案件”看,每一起类似案件虽情况不一,却都有一些共性,比如,孩子缺乏父母的陪伴,母子或母女之缺乏爱的润滑,缺乏有效的教育和沟通,以致一言不合就爆发惨剧。吴某身上也有类似问题: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从小和老人生活在一起;明显缺乏法律常识教育;曾在车祸中头部受创;长期沉迷手机游戏……这些因素与其“留守儿童”的身份叠加在一起,本就非常复杂,再遭遇母亲的严厉,难保不出现逆反心理。
近些年,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每每遇到类似案例,人们除了扼腕叹息,也常进行反思,比如我们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如何深入,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如何呵护等。这些需要在政策层面求解。但尽可能多地陪伴孩子,与孩子沟通,以更科学的方式教育孩子,却是每个家庭、每个父母都需要做好的功课。为人父母者,对孩子太过溺爱娇惯不行,过于严苛、动辄打骂也不可取。
大多数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是爱的方式错误,就会引发不可预估的后果。问题是,何谓正确的方式?它有无一定之规则、标准,还是完全凭借经验主义?扪心自问,每一名家长天生就会当家长吗?或许,相较于教育孩子,我们可能更需要教育家长。到底怎么当好父母,怎么与孩子沟通,怎么表达爱,怎么不成为子女眼中的“祸害”,这些需要一个相当系统的学习过程,有关部门应该考虑这一问题。
悲剧的发生让人追悔莫及。弑母少年的爷爷觉得,如果在吴某半岁时,他父母不外出打工;如果他7岁发生车祸时,家人能引起足够重视;如果1个多月前,他不搬到新房与母亲生活,这三个“如果”哪怕有一个实现了,或许悲剧就不会发生。顺着这个思路,如果我们有更健全的制度关心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如果我们有更积极的行动遏制手机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如果我们的父母都培训合格,懂得沟通教育的技巧……可是,“如果”只是如果,我们不能总是等悲剧发生后再说“如果”。(《光明网》李思辉)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南京12月17日电(记者王珏玢、蒋芳)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的研制团队17日宣布,鉴于卫星目前运行状态依然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