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把新桃换旧符:且看春联有讲究
过年总少不了贴春联,对于春联,中国人当然并不陌生,每到过年,家家户户总要将象征着辞旧迎新、吉祥如意的春联贴在家门口,节日气氛由此变得喜庆而浓厚。那么,从小到大帮着贴春联的我们,对于春联的来历和讲究又有多少了解呢?
春联的来历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贴春联这一习俗究竟起于何时,其实也没有定论。据清代梁章钜在《楹联丛话》中所云:
“尝闻纪文达师言:楹帖始于桃符,蜀孟昶"余庆、长春"一联最古。但宋以来,春帖子多用绝句,其必以对语。朱笺书之者,则不知始于何时也。”
梁章钜是清朝嘉庆年间的学者型官员,文中的“纪文达师”即其老师纪晓岚。据梁文,纪晓岚说的最古之联来源于《蜀梼杌》中的记载:
“蜀未归宋之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幸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后蜀平,朝廷以吕余庆知成都,而长春乃太祖诞节名也。此在当时为语讖,实后来楹帖之权舆。但未知其前尚有可考否耳。”
这一历史典故,说的是五代时蜀国国君孟昶嫌学士辛寅逊所题桃木板不够工整而自拟一联,这被称为中国史上第一副春联。
当然,梁章钜也没有完全肯定这是史上第一春联。据另一种说法,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中有一副更早的,曰:“三阳始布,四序初开”,此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比孟昶的题联还要早240年。
春联究竟始于五代还是唐朝难以确定,不过,它起源于桃符倒没有太多争议。如王安石的那句名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说的就是春联和桃符的关系。
《燕京岁时记》中说:“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
说春联就是桃符,当然不甚恰切。事实上,桃符的出现远早于春联,据说在战国时期就有悬挂桃符的习惯。《淮南子》中记载,桃符用桃木做成,上书“神荼”“郁垒”二神名字,悬于门旁,用以降鬼压邪,而这就是“门神”的由来。
宋代以后,人们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后来又推用在楹柱上,桃符也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或“春联”。之后,桃符象征的辟邪作用也逐渐转移给了门神,而春联和门神的组合也显得更为红火与喜庆。
春联起于宋朝,不过盛行却是在明朝。据说,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他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而且还常常鼓励大臣书写。明人陈云瞻记载:明太祖定都金陵(南京)后,曾于除夕前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出观。”
在帝王的提倡与官府的推广下,写春联、贴春联由此成为民间风尚,至今不衰。到了清代,文人骚客们更是将题联作对当成雅事,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也由此迅速提高。
民间如此,皇宫也是如此。梁章矩在《楹联丛话》中说:紫禁城中,各宫殿门屏槅扇皆有春联,每年于腊月下旬悬挂,次年正月下旬撤去。如需更新的话,通常由工于书法的翰林书写于新绢之上,而联语悉仍其旧。
据梁章钜的记载,紫禁城中各殿联语均由名翰林撰拟,词意典雅堂皇,洋洋大观。如乾清门正门:“帝座九重高,禹服周疆环紫极;皇图千祀永,尧天舜日启青阳。”左门:“紫极正中央,万国共球并集;青阳迎左个,千门雨露皆新。”右门:“皋应辟春阳,瑞气常浮五雉;羲和回日驭,卿云时捧双龙。”帝王都如此重视,民间也就可想而知了。
春联的写法
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曾说,“春联是举世罕有伦比的最伟大、最瑰奇的文艺活动”。记得小时候,写春联、贴春联还真是全家总动员,长辈亲自书写、小辈负责张贴。到了现在,也有不少人直接买现成的印刷体对联。
春联的本质是对子,是特殊的文学形式,在对仗、平仄、用途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形式上成双成对,内容互相照应,上下联必须完整统一。
通常来说,春联以上声、去声及入声字为上联,平声为下联,上下联平仄要相调。这样一来,联句音韵和谐,错落起伏,念起来悦耳动听,铿锵有力。如正门用常用的“春回大地百花争艳,日暖神州万物生辉”,就十分贴切合用。
其次,不管字多字少,上下联字数要相等。这就是说,上联五个字,下联也要五个字;上联七个字,下联也是如此,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当然,也有极个别的不对称联,如1916年袁世凯一命呜呼后,有人写了这样两句:“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前五后六,人们看后不禁哑然失笑。有人说:“这上联"袁世凯"三个字,怎么对得住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呢?”撰联人笑道:“不错,袁世凯就是对不住中国人民!”
其三,春联的上下联词组要相同,词性也要一致。这就是说,上联的各词组是几个字,下联对应的词组也必须是几个字。如“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中,“向阳”对“积善”,“门第”对“人家”,“春常在”对“庆有余”,其中词组字数相同,词性也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每列词组对等排列,意思相互呼应。
此外,春联还有一个横批,这也是很讲究的。一般来说,好的横批可以画龙点睛、锦上添花。
春联的讲究
传统贴春联的方法为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批文字从右到左。当然,现在的书写格式改为由左向右,春联也可以上联在左、下联在右,横批文字也相应从左至右。但要注意的是,两种贴法切忌混合使用,不然非驴非马,反而不对了。如上文提到的“春回大地百花争艳,日暖神州万物生辉”,上下联不可贴反,否则在平仄、语气和逻辑都不对了。
除了怎么贴,何时贴也有讲究,这个各地习俗不同,时间也稍有差异。如有的地方是“二十八,贴花花”,有的则是“二十九,贴倒酉”,这指的是春联在腊月二十八或二十九贴。在笔者老家江西,三十上午也可以贴,这倒也没有一定之规。但有一点,不宜贴得太早。
一般情况下,春联都用红纸书写,一则喜庆、二则辟邪,但庙宇不用红纸而用黄纸。此外,也有贴特殊春联的,如上年有老人去世,晚辈家中一般三年不贴红春联,而在头年用白纸、次年用绿纸、第三年用黄纸,直到三年服丧期满,才恢复用红纸。这种对联,也被称为“孝联”或“丁忧联”。也有三年都不贴春联以寄托哀思的。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贴法叫“倒福”字。春节期间,“福”字十分常见,其中既有正贴,也有倒贴,如将“福”字倒着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是“福到了”,这也是一种美好的祝愿。
说到“福”字倒贴,还有一则传说。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好杀人,其用“福”字作暗记,而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灾祸而令全城大小人家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孰料,有户人家不识字,结果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朱元璋下令将贴倒“福”字的那户人家满门抄斩。马皇后忙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他们有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就是"福到了"的意思吗?”朱元璋听后转怒为喜,那户人家也算逃过一劫。此后,贴倒“福”字的习惯也在民间流传开来。
在传统民俗里,春联属于祥物,肆意破坏、撕毁、涂画春联的行为是不道德的。事实上,除了贴春联,何时摘春联也很有讲究,这里又有三种情况:
节后即揭。作为驱赶“年兽”的法宝之一,春联在“年”过完后,一般就可以摘了。不过,有些地方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算过完年,有些地方还要等到“二月二、龙抬头”时才可以摘除春联。
整年不揭。有些地方,春联不但不会去揭,如有脱落还需重新粘上,只有等来年贴新春联时,旧春联才会被摘除,以示“辞旧迎新、福运一年”。
自然脱落。有些地方并不会刻意规定何时摘除春联,而是任由其风吹雨打,自然脱落。
对于摘下来的春联,还有“烧春联”一说。按照民间说法,春联代表了天上的神仙,当春联烧掉后,就会升上天庭向玉皇大帝报告民间的情况。因此,“烧春联”不但可以消除晦气,同时也会给家庭带来好运。
总之,春联看似普通,其实里面的讲究和故事真不少呢。
新闻推荐
陕西三原县骆小弟涉黑团伙终审宣判,“弟哥”犯6罪获刑20年 涉足黄赌毒敛财1300多万元
近日,陕西省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对骆小弟等人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一案作出终审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