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资本下乡别冷落了老乡
■张玉胜
一家企业在下乡过程中,向一个村子租用了1000多亩地,准备建设狩猎场,让游客接触和体验狩猎文化。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借乡村旅游的名义大搞房地产开发,兴建别墅出售。由于别墅销售不佳,企业难以收回成本,农民也因此无法收到土地租金。最终,该项目的投资者先后换了三拨,狩猎场没建成,烂尾现状依然无法改观。(3月21日《工人日报》)
所谓资本下乡,就是城镇工商企业向农业农村投资,以带动人力、财力、物力以及先进技术、理念、管理等进入农业农村,从而推动乡村振兴。这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体现。然而,现实生活中,许多失范无序的资本下乡,偏离了正常轨道,呈现出“热投资、冷农民”的乱象。
比如,有的企业以发展特色小镇、乡村旅游等名义跑马圈地,变相搞房地产开发,一旦经营不善就毁约弃耕、中途跑路;有的企业生产经营破坏了当地生态平衡,扰乱了当地农民原有的生活状态;有的资本下乡未能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最终陷入水土不服的“独角戏”尴尬。这不仅有悖广大农民期盼,损害老乡利益,也给农村可持续发展留下后遗症。
资本下乡乱象,固然与资本的逐利本性难脱干系,但监管缺位、法治不彰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这就需要我们从完善制度、强化监管的层面,及时建章立制,引导规范资本下乡。
引进资本下乡,需要当地政府协助农村把好“选商择资”关。要从制度层面设定门槛,建立严格的资本下乡准入和监管制度,将那些损害生态环境、农民利益,不能让农民享有权益、获得收益的不良资本拒之门外;要指导下乡资本与农户签订合法规范的流转合同,明确界定土地流转用途、风险保障以及违约责任追究等事项,确保资本下乡不走偏、流转农户不受损、企业和农民共受益。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乡村振兴的主体,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农民。只有让投资者、下乡企业与当地农民形成相得益彰的利益共同体,外来资本才有望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开花结果。
新闻推荐
“捅猫眼”入室盗窃后装回原处 山西两男子作案10余起被警方抓获
犯罪嫌疑人使用的作案工具记者3月19日从山西省太原市公安局获悉,警方破获“捅猫眼”系列入室盗窃案,将涉案的两名嫌疑人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