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琴弦上翩然起舞的蝴蝶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今年60岁了。
这首曼妙动人的乐曲是以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为素材,参考越剧部分曲调创作完成的一首名曲。全曲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分为相爱、抗婚和化蝶三个部分,控诉了封建势力的残酷,歌颂了自由与爱情的美好。由于《梁祝》故事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加上乐曲本身独特的艺术魅力,所以这首小提琴协奏曲甫一诞生,便受到人们的追捧和喜爱,成为中国音乐的一个经典符号。
一群大学生联手创作的作品
1959年初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上海音乐学院呱呱坠地,创作者是两位名不见经传的在校大学生,一位叫何占豪,一位叫陈钢。
何占豪家乡是浙江诸暨,这里也是越剧和绍兴戏的故乡。何占豪父亲是一名绍兴戏艺人,他从小就受到江南丝竹的熏陶和浸染,对音乐产生了浓厚兴趣。1957年,何占豪考入了上海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演奏。
当时上海音乐学院有个规矩,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下乡演出,为老百姓服务。何占豪和同学们在乡下演出时,演奏的大都是国外经典名曲,同学们很努力,但台下的观众却不太买账,要么互相聊天,要么闭目养神,要么站起来走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经过观察和分析,何占豪他们得出了结论,当地的乡亲都是听越剧等地方戏长大的,对这些西方音乐毫无兴趣。能不能用小提琴演奏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音乐呢?何占豪陷入了沉思。
在老师鼓励下,何占豪与俞丽拿等六名同学组成了“小提琴民族化音乐小组”,在小提琴演奏的民族化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同学们平时除了学习学校规定的功课外,还在民间音乐方面花费了不少功夫,他们走街串巷,搜集民歌民谣,改编民间歌曲和戏曲,从中汲取了很多养分。期间何占豪根据自己喜欢的戏曲音乐,以越剧为基调,编配了一首《梁祝四重奏》。这是他第一次用小提琴演奏中国传统戏曲音乐,当老百姓听到这熟悉的旋律时,都纷纷翘起了大拇指,何占豪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当时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孟波建议何占豪他们将《梁祝四重奏》改编成大型的小提琴协奏曲,作为向国庆10周年献礼作品。为加强创作力量,学院还特地让作曲系四年级学生陈钢加入“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与何占豪他们联手创作。
陈钢是民国著名音乐家陈歌辛长子。陈歌辛其人现在知道的可能不多了,但说起《玫瑰玫瑰我爱你》《凤凰于飞》《恭喜恭喜》《夜上海》等名曲却是无人不晓,这些歌曲的作者便是陈歌辛,当年上海滩“金嗓子”周旋演唱的大部分歌曲都是陈歌辛作品。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何占豪与陈刚共同创作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梁祝》以传统越剧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和中国民间音乐表现手法,按照剧情发展精心布局,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称得上是东西方文化和音乐的最佳结合。
1959年5月27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上海首演,由何占豪和陈刚的同学、上海音乐学院“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成员之一的俞丽拿演奏——从这一刻起,《梁祝》走出了中国,走向了世界。
故事曲调皆出自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之所以受到全世界的欢迎和关注,其主要原因是乐曲有着强烈的中国元素和中国特色,而这些中国元素和中国特色恰恰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戏曲。
《梁祝》的故事内容和曲调都出自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越剧《梁祝》又源自和《白蛇传》《孟姜女》《牛郎与织女》并称中国古代四大传说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关于梁祝故事的发生地众说纷纭,有浙江绍兴说、浙江宁波说、江苏宜兴说、山东曲阜说、甘肃清水说、安徽舒城说、河北河间说、山东嘉祥说、江苏江都说、山西蒲州说和江苏苏州说等十余种,但一般都认为梁山伯和祝英台是绍兴一带人氏。
《梁祝》故事最早源自东晋,浙江上虞县有个祝家庄,祝家庄有个祝员外,祝员外有个美丽聪颖的女儿祝英台。祝英台自幼学习诗文,是当地有名的才女,但恨无良师,想去杭州觅师求学。祝员外本无此意,但经不住女儿软磨硬缠,最终同意女儿女扮男装,外出求学。途中,祝英台结识了才学出众的会稽书生梁山伯,二人一见如故,结为异性兄弟。在杭州万松书院读书期间,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共读,形影不离,祝英台爱上了风流倜傥的“梁兄”,但梁山伯对此却是一无所知。后来祝英台父亲思念女儿,催其回乡,梁祝分别。在十八相送时,祝英台借物抚意,暗示爱情,梁山伯只知英台是男儿,也没有多想。最后祝英台无奈之下只好谎称家有小九妹,品貌酷似自己,愿做媒嫁与“梁兄”。祝英台回家后即被父亲许配太守之子马文才,梁山伯去祝家求婚时才恍然大悟,原来英台就是小九妹。但美满姻缘已成泡影,二人楼台相别,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不久梁山伯抑郁而亡,祝英台被迫出嫁,特地到梁山伯坟前祭奠。这时突然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作蝴蝶,翩翩起舞。
后来梁祝故事被文人记录,现存最早文字材料据说见于初唐时期梁载言所撰《十道四蕃志》。到了晚唐,张读编撰的传奇小说集《宣室志》将此事做了文学性描绘,其内容与民间传说大同小异:“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友,方知其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逢裂陷,祝氏遂并葬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后来被搬上舞台,流传至今,在各种不同剧种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当属越剧。何占豪和陈刚正是借用了越剧中的诸多元素,才完成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从而使《梁祝》享誉世界乐坛——可见越是民族的东西,越是世界的,任何艺术形式都是如此。
“外来的东西民族化,民族音乐现代化”
何占豪在音乐创作上一直秉承一种理念,那就是“外来的东西民族化,民族音乐现代化”。何占豪创作生涯的前20年,主要是以“外来东西民族化”为主;从1980年代开始,他又将“民族音乐现代化”作为自己创作的目标。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无疑是民族音乐现代化和外来东西民族化的一次成功尝试,但何占豪和陈刚对此并不自矜,他们虚心借鉴其他乐器的长处,又将《梁祝》改编成古筝版、高胡版、二胡版和钢琴版等多种版本,将《梁祝》之美演绎到了极致。
对于《梁祝》这首曲子,何占豪多次强调,这绝非仅仅是他与陈刚的创作,其中还饱含着许多同行和先辈的心血。何占豪曾对媒体指出:“它(指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旋律取自于民间,来自于越剧,可以说是许多琴师、民间艺人共同的智慧结晶。《梁祝》其实是中国戏曲界、中国音乐界几代人的劳动成果。”
几十年过去,当年参与《梁祝》创作、演出的几个大学生如今都已年过八旬,最年轻的俞丽拿也接近80岁了。他们都在音乐事业上大有作为,其中何占豪是一位著名作曲家,担任过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和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因为作曲路子极广而被称为“多功能作曲家”;陈钢是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中国音协理事,是一位桃李满天下的音乐教育家;1957年首次演奏《梁祝》的小姑娘俞丽拿已经成为海内外知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她也在上海音乐学院工作。
一段传颂千古的爱情传奇,一曲柔美深情的美妙旋律,一群德艺双馨的音乐家,共同向我们讲述了《梁祝》的故事。
向经典致敬!
新闻推荐
男子利用假身份跨省流窜作案 沈阳警方破获连环盗窃案,案值超百万元
犯罪嫌疑人王某某接受警方审讯近日,沈阳市公安局皇姑分局经缜密侦查,破获系列入室盗窃案,犯罪嫌疑人王某某被警方抓捕归案,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