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他照亮了整个人类的心灵
今天,是享誉世界的文坛泰斗、俄国作家中最闪亮的名字——列夫·托尔斯泰的191岁生日。
对很多中国人来说,俄罗斯不仅仅是一个地名,更是萦绕在心中挥之不去的情结。在这个北方遥远的国度里,有着太多令我们心驰神往的东西:温暖的壁炉旁,伏特加、黑面包与巴拉莱卡、戈帕克舞交织在一起;结冰的河面上,三套马车慢慢驶来,又慢慢走远,留下了若有若无的忧郁歌声。
相比现实的俄罗斯,被写在纸面上的俄罗斯更让我们无法忘怀,我们的精神深处都早已被那些用笔书写这片土地的人们打下了烙印:叶赛宁的诗里有我们永远回不去的故乡、肖洛霍夫笔下有静静的顿河在流淌。如果将俄罗斯作家比作是林立的群峰,那珠穆朗玛峰则一定是列夫·托尔斯泰,他老年时络腮胡子的形象几乎成为了俄罗斯文学的象征。有人曾经打过一个比方,如果说普希金、契诃夫、果戈里等人都是屋子里一盏盏的明灯,为俄罗斯的精神指引着方向,那列夫·托尔斯泰就是屋外普照的太阳,他照亮的是整个人类的心灵。
亚斯纳亚—博利尔纳庄园的创作
列夫·托尔斯泰出生于俄罗斯中部城市图拉,离城市不远,托尔斯泰家族的祖先建立了一座庄园,他们称之为“亚斯纳亚—博利尔纳”,意思是“明亮的林间空地”,有人还称之为“晴园”。这座庄园实在是太大了,数百公顷的土地连绵不绝,昭示着托尔斯泰家族的辉煌历史。列夫·托尔斯泰生在这里,在这里长大,在这里创作出了《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这两部鸿篇巨著,又一次次地从这里出走。
有人初到这座庄园便感叹道:“我要是有这样一座庄园,我也能写出《战争与和平》”。在人们的想象中,这位世界级大作家的书房一定是在建筑的最高层,他每天坐在窗明几净的大书桌前,有专门的仆人为他端茶倒水,自己则边看风景、边优哉游哉地进行创作。然而,当人们开始参观列夫·托尔斯泰的书房,就会收回之前的感叹。在这座庄园中,列夫·托尔斯泰的书房实在是太小了,小到了让人觉得有些寒碜,那是一个半地下室,只有拱顶的小窗能够透进光来,里边也没有太多装饰,只有书、书桌以及那些和写作有关的东西。列夫·托尔斯泰似乎是在有意识地营造一个能够让自己专心致志写作的空间,他的写作近乎苦吟,在这个狭小、阴暗、逼仄的空间里,他思索着每一个与小说有关的词语,斟酌着要不要将其放进自己的作品。
就这样,数百万字的长篇小说被创作出来了,而在已经让人叹为观止的工作量背后,还有更令人吃惊的事情:就在这个小屋里,托尔斯泰曾经反复修改自己的作品,在呈现于读者面前的几百万字背后,是上千万字的底稿,据说,有些稿件甚至被修改了十几次。
亚斯纳亚-博利尔纳,这个绕口的名字,可以说是托尔斯泰文学的起点。
阿尔扎马斯的恐怖
列夫这个名字,在俄罗斯文化中是“狮子”的意思,有人评价托尔斯泰,称其为“俄国文学真正的雄狮”。但是,在这头雄狮的心中,并不完全是刚强和勇猛,身为一名作家,生活中的美好和阴暗都不停地在他心中积淀,一步一步地改变着托尔斯泰的内心,直到他在一个平淡无奇的夜里,突然看到了死亡。
那是1869年,在一个叫阿尔扎马斯的小镇上,正在旅馆里等待着睡眠到来的托尔斯泰猛然惊醒,他后来写道:“我在阿尔扎马斯过夜,突然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念头。夜里两点钟,我苦恼、害怕、恐惧起来,这是我从未有过的感受。”此时,已是半夜两点,可是托尔斯泰已经无法抵御心中的恐惧,急忙吩咐仆人套车,连夜离开了这个小镇。
这一夜,被托尔斯泰的研究者们称为“阿尔扎马斯的恐怖”,究竟发生了什么,谁也不知道,连托尔斯泰本人都对此颇为费解。托尔斯泰曾经像其他纨绔子弟一样声色犬马,纸醉金迷;也曾继承了俄罗斯贵族的英勇,远赴高加索和敌人进行战斗;还曾经在大学里进行过系统性的学术训练,饱读诗书。但是,他之前所有的经历都解释不了这突如其来的恐惧。在这件事情发生之后,托尔斯泰变了,他开始反思自己所经历过的一切,什么庄园、什么贵族、什么封号在这之后都不重要了。借着小说里人物之口,托尔斯泰反思到:“我曾试想,是什么东西占据了我的心灵?是买到的东西,还是妻子,没有什么值得快活的,这一切都成了虚无。”
进而,托尔斯泰意识到俄罗斯病了,在沙皇的统治下,在农奴主对农奴的奴役下,俄罗斯已经无药可救了,所谓贵族,只不过是一些寄生在别人劳动成果之上的虫豸。回到家中,托尔斯泰开始尝试改变一切,他为自己家里的农奴谋取解放,为他们争取公民的身份。但是,老旧俄罗斯对人思想的禁锢实在是太过于强大,不但自己的家庭成员无一人赞成托尔斯泰的做法,就连那些农奴们也对这一行为颇为不解,他们不愿意离开庄园,不愿意拥有自由人的身份,就好像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这令托尔斯泰陷入了痛苦之中,终其一生。
阿斯塔波沃的小站
1910年11月7日,在一个名叫阿斯塔波沃的小站站长家里,一位老人与世长辞了。
当他奄奄一息地被人从火车上抬下来时,人们都在疑惑,为什么这样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要在俄罗斯冰天雪地的冬季离开自己的家,来到这个偏远的小镇。医生下达了诊断书,肺炎,这在当时对一个老人来说,几乎是致命的。当人们知道这位老人就是在文坛上享誉盛名的大作家托尔斯泰时,整个小镇轰动了,人们细心地照料这位老人,试图将其带离病魔的手掌,但是终究失败了,渐渐地,老人的呼吸停止下来,世界都安静了,仿佛有流星划过。
这已经不是托尔斯泰第一次出走了,在从阿尔扎马斯回来之后,托尔斯泰就一直尝试着摆脱贵族的身份和生活,他一次次地出走,一次次地被找回,终于,在阿斯塔波沃,他的出走成功了,尘归尘、土归土,一切被还原成了平等,托尔斯泰再也不必痛苦于他的贵族身份了。
托尔斯泰和夫人索菲亚的关系一直有些紧张:作家想要众生平等,而作家夫人则想要庄园和财产。于是,当索菲亚一次又一次私自翻阅托尔斯泰的日记试图找出那份写有“作品归全体人民所有”的遗嘱时,托尔斯泰再也受不了了。托尔斯泰根本就不知道他将要去何方,也不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样子的,他只知道,他要像一位普通老人一样,离开尘世的生活,在孤独中度过余生。托尔斯泰想要去南方的什么地方找一个乡村定居下来,用自己的劳动,向土地换取每天的必需之物。然而,再伟大的作家也毕竟是人,岁月的盘剥让这位老人精疲力尽,他不得不停下来,仅仅出走了十一天,托尔斯泰就再也不必出走了。
托尔斯泰像一个普通人一样被运回了亚斯纳亚—博利尔纳庄园,在林间空地的白桦林旁,一个小土丘似乎就装得下这位伟大作家的一生。托尔斯泰的墓地没有人守卫,也没有十字架和装饰,唯一的矮栅栏连小孩子也能轻易翻过,那不是在提防着谁,而是提醒人们不要被躺在这里的老人绊倒。但是,就是这样一座简陋的坟茔,每年却吸引了千千万万的人来此凭吊,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说,他在俄罗斯所见到的建筑再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
作家档案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学,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的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19世纪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1889~1899年,他创作了长篇小说《复活》。
托尔斯泰写作极其刻苦,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长达100多万字,修改了7次,耗时7年;《安娜卡列尼娜》近70万字,修改12次,耗时5年;《复活》全文40多万字,修改6次,耗时10年。
他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新闻推荐
新华社喀布尔9月8日电(记者陈鑫邹德路)阿富汗总统府8日发表声明说,只有塔利班接受停火并与阿政府直接对话,和平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