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儿童食品”成营销噱头
■杨玉龙
又到开学季,不少家长开始采购儿童用品,从儿童书包到儿童牛奶、儿童水饺,与“儿童”相关的产品都被放入购物车中。记者发现,很多家长在给孩子购买食品时更青睐冠以“儿童”字样的食品,认为它们更符合孩子的身体发育需要,而这类食品往往价格较高。(9月3日《新华网》)
应该认识到“儿童食品”有着消费需求,与人们的消费升级不无关系。比如,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曾对2003名受访儿童家长进行调查,其中,84.8%的受访家长更倾向于给孩子购买有“儿童食品”字样的产品。强大的市场需求,以及与日俱增的购买力,无疑给“儿童食品”进入市场提供了便利。
同时,“儿童食品”市场中的乱象,媒体也并非只有一次报道。以此次报道为例,“儿童食品”市场鱼龙混杂主要表现在:炒作概念,部分“儿童食品”与普通食品成分无区别;名不副实,部分产品宣称适用人群与实际不符合;部分儿童食品为了增加口感加入多种添加剂等等。可见,这些问题若不加以规制,极容易给消费者带来伤害。
“儿童食品”市场乱象,亟待依法规制。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国内国际对于儿童的年龄划分界限比较模糊,商家为了开拓消费市场故意制造概念、营造噱头,自造“儿童食品”概念。于此,一方面,国家相关部门应当完善相关标准,为生产经营立好规矩;另一方面,也应建立起监测、检测和预警机制,在国标缺失的情况下,对其管理更需不遗余力。
从生产端来看,无论是出于噱头营销考虑,还是出于本心打造适合儿童的食品,笔者以为,恪守住良心是核心。一则应该生产销售质量过关的食品;二则在宣传上更需诚信,坚持实事求是,切莫为了一己之利,无底线甚至靠虚假宣传忽悠消费者;三则在价格上也应坚持“良心价”,切莫一味走高。
另外,市场监管也应不遗余力。有专家建议,有关部门应对出现在食品包装上的“儿童”相关字样做更严格的规范,同时在广告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中加入关键词限制,遏制有误导倾向的儿童食品标签“漫天飞”。笔者认为,这样的举措很有必要。毕竟,消费者对“儿童食品”安全程度不可能“门儿清”,但是市场监管对此却不能糊涂,依法从严监管很有必要。
当然,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讲,理性消费很有必要。比如,《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有专门针对儿童的建议,《儿童青少年零食指南》也对家长选择食物做了指导。家长在选择“儿童食品”时,一方面要保持充分的消费理性,切莫片面听信商家的宣传。另一方面,一旦发现上当受骗,对于这种名不副实的“儿童食品”,也不能忍气吞声,而应敢于拿起法律武器,积极维护自身正当的合法权益。
新闻推荐
两年发生事故十多起 次次都是“受害者” “碰瓷专业户”涉敲诈勒索被捕
一男子在两年内发生交通事故十多起,且每次都是“受害者”,近日,江苏南京市鼓楼公安分局宁海路派出所经过侦查,抓获一名“碰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