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热点> 百态社会> 正文

传说也应有民间的生存土壤 读《兰芝蒸粑》有感

法制时报 2019-10-08 08:12

□唐慧超

8月26日的“今日怀宁”刊发的《兰芝蒸粑》文章,写的是汉末建安年间,怀宁县小吏港遭受大水灾,老百姓只得把水浸泡发霉的粮食,晾干后食用,许多人感染了疾病,甚至丢了性命。刘兰芝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后来受观音菩萨指点,将小麦和稻米磨成粉,利用酵母和粑叶蒸粑,粉中的毒素没有了,蒸出营养美味的米粑。兰芝把蒸粑技术传授给大家,救了当地乡亲。

读过故事,一个“巧芝子”的美好形象跃然纸上。兰芝心系乡亲,这样的精神与品格当然值得赞扬,虽然是传说故事,但也使得刘兰芝的民间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文章宣扬兰芝关心乡邻疾苦的精神的主旨没有错,题目选材也毫无问题,兰芝学做蒸粑,同样可以趣味盎然。问题出在故事情节的设计上,存在着严重的不合理性,违背了生活常识。作者按照自己的臆想,用发霉的米面通过兰芝的巧手,制作成正常食用的米粑。在我看来,这就破坏了悠久的民间“小市米粑”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尤其是读到这篇文章的外地朋友,是否会误以为“小市米粑”就是这么做的呢?这在源头上不利于传播“小市米粑”的声名。

发生霉变的米面,根本不能吃。可是在水灾时期只有吃发霉变质的米面了,所以兰芝的“蒸粑之术”更显得尤为迫切重要,但是这样的情节设计,对悠久的民间小吃“小市米粑”的传播,有很大的弊端,甚至有着致命的伤害。按照科普知识,我们知道发霉的米面,是由于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产生了霉菌对食物造成污染。霉菌在繁殖代谢过程中,易产生毒素,这类毒素进入人体后会引起中毒。其中的黄曲霉素,毒性极强,能够致癌,绝对不是常规的发酵剂和蒸制就可以杀死的。怀宁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朱厚定也认为,霉变的粮食有毒,不能吃,也不能用来发粑。

发霉的米面能否发酵?我请教了制作米粑的老师傅,认为霉变的大米根本不能发酵。师傅们说,对挑选大米做粑是很讲究的,米质稍微差一点就做不起来洁白如玉的好粑。古代的稻谷脱壳叫舂米,米的质量差,所以更要精选。

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情景,在传说中能否出现呢?传说中本来就有许多的神话部分,与现实的历史事件或者大众化的基础知识相结合,形成一种更加富有艺术性、趣味性和传播性的文学形式。但是传说也不能凭空编造,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要起到很好的社会教化作用,这样才是好的作品。对于霉变的大米,再有本事也不能将它变成无毒食品。《兰芝蒸粑》里把霉变米粉做成蒸粑,违背卫生安全的基本常识。

民间传说除了有艺术魅力,应该有一些文化意义,尤其是类似“小市米粑”这样的地方物产。地域性十分明显,其原产地又有国家级非遗“孔雀东南飞”传说,我们更应该关注到“小市米粑”的前途命运,写出的文章要有利于地方非遗文化的发展。

“顶雪贡糕”的传说,讲的是有人将米糕送给时任舒州(潜山县)通判的王安石品尝,王安石称赞“奇哉,奇哉,真乃顶雪也”,从此“顶雪糕”就传开了。后来王安石又将其献给神宗,神宗品尝后龙颜大悦,封为“贡糕”。“顶雪贡糕”名称就是这么来的。没人去探究这件事情的真假,去查阅史料非要证明个一二三出来。但是这个传说,一方面说明了顶雪贡糕的品质和特征,皇家吃的能不是好东西吗?像山顶上的雪一样,该有多么洁白。另一方面,对产品本身的传播,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

再比如发糕的传说。新婚第二天,小媳妇要做糕点给公婆吃,拌粉蒸糕时,不小心打翻了搁在灶头的醪糟,全部流进了米粉里,小媳妇急的眼泪都下来了,再磨粉已经来不及了,又害怕遭到公婆的责骂,只好把拌好带有醪糟的米粉放在蒸笼里蒸。谁知这一笼米糕蒸的特别松软可口,还有股淡淡的酒香,公婆赞不绝口,从此就传开了。这是一个“美丽的错误”,读来让人忍俊不禁,心底不由对发糕多了几份亲近。

我们去过旅游景点,有那么一句话,看景不如听景。听什么呢,听导游给你说故事,给你讲这个景点的来历,给你说这个景点的一些传说。一个好的故事会为这个景点添色不少,也会让你觉得与众不同,从而感觉到来此一游十分有意义。同样的道理,一个地方的物产,有关它的传说,应当能激起人们对该特产的亲近与喜爱。

地方物产,应该有属于它的地方特色的传说,而这传说,也应当有民间的生存土壤,有大众化的传播基础,说白了就是要有大家认可的事实,这样的传说才可以赋予更美好的社会意义和传播的想象空间。显然,《兰芝蒸粑》偏离了传播价值方向。

新闻推荐

江苏化工业大整治!利好这些上市公司

距离2019年结束还有不到3个半月,化工大省江苏发布了全省化工企业整治目标。“江苏省共4022家化工生产企业列入整...

SSI ļʱ
SSI ļʱ
相关阅读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