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农活课程”精神内核值得肯定
一顶草帽、一副手套,手持镰刀,一群躬身割水稻、打谷子的“农民”出现在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农场里。这些“农民”其实是学校的学生,参与农耕活动的劳动课程,是他们的一门必修课。
(10月15日《北京青年报》)
在传统的农耕社会,老百姓日常生活所需通常离不开自食其力,许多人都有农业生产的经历,对土地和农村充满感情。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一些从小生活在城市里的大学生,难以区分、辨别农作物;有一些大学生尽管出身农村,也在父母的庇护与关爱之下缺乏农业生产经验,不会干农活,也很少做家务。
“干农活课程”表面上看是一种“脑体倒挂”,实际上却是一种生动、鲜活的实践育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缺乏农业生产经验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或许会想当然地认为种植水稻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选种子、播种、翻整土地、施肥、除草浇水再到收获、销售,种植水稻不仅是一个体力活,也是一个技术活,更是一个“良心活”。只有通过亲历而为的角色体验,大学生才会加深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理解和认同。
作为一种角色体验,“干农活课程”不仅能够增强大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够增强他们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还能够让他们塑造更加坚韧的品格。更为关键的是,“干农户课程”能够破解一些人“鄙视劳动”的认知误区,让大学生学会尊重普通人的劳动。
与那种以考试成绩论英雄的结果性评价相比,“干农活课程”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种植水稻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连续谱,一个环节的失误,都可能导致结果不尽如人意。“干农活课程”犹如一面镜子,提醒和启示大学生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不能因为某些人结果上不够成功就去忽略、漠视他们所付出的种种努力。
在劳动教育得到越来越多的价值认同的今天,“干农活课程”应该得到应有的肯定。通过劳动教育来增强大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的心理世界变得更加强大,让他们拥有更加成熟、理性的心态,既懂得尊重普通人,也愿意在平凡的世界脚踏实地,“干农活课程”可谓一举多得。
□杨朝清
新闻推荐
昆明警方回应李心草死亡案件调查进展:提级成立专案组立案侦查成立工作组倒查前期工作
云南昆明理工大学大二女生李心草酒后殒命盘龙江36天后,昆明市公安局10月14日晚通报称,对盘龙公安分局办理的李心草死亡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