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沙河:字看我一生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一首《理想》激励着无数年轻人在追梦的路上前行。11月23日下午,成都学者、作家流沙河因病去世,享年88岁。沙河先生的去世,在文化界引起巨大的反响。
沙河先生晚年致力于文字学研究,在成都市图书馆一月一期讲解传统诗词,成为成都的一道文化风景。我也曾多次去倾听,感受到读者对他的“追捧”,这活动不仅有本地听众,也不乏外地读者路过成都并参与进来。每每看到他瘦弱的身影,我都会想起一位作家的话来:“他那么瘦弱的身躯里竟然有那么一股气,那么硬的一股气。”
因《草木篇》而成名
沙河先生,本名余勋坦,1931年11月11日生于金堂县,1935年迁回成都市城厢镇槐树街老家。4岁开始研习古文,做文言文。1947年春,他考入四川省立成都中学高中部。
追踪流沙河的文字生涯,当从1948年开始,此时他在四川省立成都中学(高中部)就读。这一年秋季,他向《西方日报》投稿,报道校园生活,多次被刊用。在该报副刊上发表了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折扣》,侧写一位老师的困苦生活。在自传里,流沙河说:“1949年春季,在成都的《青年文艺》月刊上发表短篇小说《街头巷尾》,因而加入青年文艺社,该社成员多系成都的中学生文学爱好者。同时在成都的《新民报》《西方日报》上发表短篇小说、诗、译诗、杂文共十多篇。这年秋季以高中五期学历跳考四川大学农业化学系,以该系第一名的优良成绩被录取。入学后不想去听课,只写东西。”
1957年1月1日,他提议并参与创办的《星星》诗刊亮相。就在这一年,26岁的沙河先生因一组取名《草木篇》的小诗被批评。从此,他被押回金堂老家,劳动糊口。1958年,“工余研读《诗经》《易经》《屈赋》”。1960年,“研读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与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962年,“被叫到省文联的图书资料室协助工作,利用方便条件,阅读大量古籍。我一贯爱读书,相信开卷有益,三教九流,来者不拒。被孤立了,无人同我往来,免除干扰,正中下怀。不回寝室睡觉,在图书室里夜以继日地狼吞虎咽地读,在沙发椅上过夜。先是研究古代天文学,从此成为一个兴趣历久不衰的天文爱好者。后来搜集有关曹雪芹的资料,写出叙事诗《曹雪芹》,五百行”,这稿本在后来的运动中被迫焚毁。他曾说:“我对古汉字学最有兴趣,钻透了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做了上十万字的笔记,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一部颇具趣味性的解说古汉字的普及读物,花了我三年的时间。此稿题名《字海漫游》,约八万字,被红卫兵抢走,终不可寻。”而因祸得福,为他晚年研究传统文化开启了新路。
与余光中吟咏诗歌
在1978年重回诗坛之后,沙河先生继续创作新诗。且先后出版了《流沙河诗集》《故园别》《游踪》等诗集。关于他的新诗成就,后来他本人也甚少提及,尽管今天我们说起沙河先生,总不免给他冠以诗人之名。如果有人把他称为“诗人”的话,他更愿意被称为“成都文化人”。
沙河先生在编辑刊物之余,也在通过诗歌在海峡两岸进行文学交流,比如通过《星星》诗刊上介绍台湾诗歌。并出版了《台湾诗人十二家》《隔海谈诗》《台湾中年诗人十二家》。而沙河先生和台湾诗人余光中相识于上世纪80年代,流沙河亲切地称余光中为“光中兄”,他们的友谊也是文坛一大佳话。余光中在《星星》上正式与读者见面,流沙河是第一个把他的诗作介绍到大陆来的人。正因为流沙河的欣赏和推介,余光中在大陆才广为人知晓。两人隔海相望,鱼雁往还,却迟至2005年2月才在杜甫草堂见面。那一天他们在大雅堂见面,吟咏诗歌。
值得一说的是,沙河先生的名作《就是那一只蟋蟀》灵感也来源于余光中。1982年夏,余光中给沙河先生写信,说起四川的蟋蟀和故园之思。之后,他又在《蟋蟀吟》中写下“就是童年逃逸的那一只吗?一去四十年,又回头来叫我?”流沙河感慨之余,写了《就是那一只蟋蟀》作答,“你该猜到我在吟些什么,我会猜到你在想些什么。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
还原文字的世界
2010年,《流沙河认字》出版。这是沙河先生集数十年之学养,在长期研读甲骨钟鼎《说文解字》和先秦典籍的基础上,伏案三年写成的,对汉字文化作出一大贡献。而此时,台湾作家张大春的《认得几个字》也已出版,由此掀开了汉字文化的新篇章。后来所流行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可以说,都跟这一拨汉字文化热相关。
接着,沙河先生以八十高龄又陆续推出了《文字侦探》、《白鱼解字》和《正体字回家》等作品。他曾在书的序言里说:“少时受过古文字学的启蒙,所以对简化汉字看不惯,心识其非。只是由于驯服听话,照学照用,不说二话。留本单位监督劳动改造以后,得以苦役余暇研习甲骨文和金文以及《说文解字》。本单位领导人便知我在偷读"有毒书籍",亦容忍了。回想起来,此亦恩德,使我晚景有所自娱。这种乐观的心态,从中可看出遨游文字天地之间的快乐。”
在还原文字的世界同时,他也尝试寻找文字的流变和本源,不妨称之为“薪火的自觉”,这种方式与时下的简单解说汉字有着本质的差异。成都有这样的文化传人,真是件幸福的事。
沙河先生已经离去,我们在他的作品里依然可感受到他对文化怀有深深的爱。在成都这座城,他写作、生活,都浓缩在了《老成都·芙蓉秋梦》里了。
晚年的沙河先生则致力于传统文化传播,这一点尤其值得珍视。十多年前,在成都有一个“星期二”茶会,一群成都文化人聚集在一起,探讨阅读与学问。作家彭雄先生曾记有“茶馆问学记”200余次,记录沙河先生参加茶会时,朋友们探讨阅读的点滴。
如果说这是私人间的聚会,沙河先生也在推动成都公共文化的发展。从2009年开始,沙河先生在成都市图书馆开设讲座,从《诗经》开始讲起,连续不断地在每个月的周六下午开讲传统文化,吸引了许多的听众。他讲解诗词风趣幽默,让人看出一代学人对传统文化的识见。他并不局限于诗词里的沉见,而是告诉听众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以沙河先生的高龄做这样的公益讲座,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我也曾先后多次带着外地朋友去倾听。
不仅如此,后来他在腾讯《大家》支持下,在言几又书店系统讲解《诗经》,每场限40人参加,但听众还是源源不断地过来,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沙河先生的文化魅力。
作家档案
流沙河(1931年11月11日-2019年11月23日),中国现代诗人、作家、学者、书法家。1931年出生于四川金堂,本名余勋坦。主要作品有《流沙河诗集》《故园别》《游踪》《台湾诗人十二家》《隔海谈诗》《台湾中年诗人十二家》《流沙河诗话》《锯齿啮痕录》《庄子现代版》《流沙河随笔》《Y先生语录》《流沙河短文》《流沙河近作》等。诗作《就是那一只蟋蟀》《理想》被中学语文课本收录。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新闻推荐
22日就是小雪节气,距2020年元旦还有40天。随着生猪生产能力逐步恢复,权威部门预计明年供给状况将逐步改善,但新形势下依然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