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热点> 多彩国内> 正文

文人笔下的年味

三亚日报 2020-01-20 03:24

□孙继兰

自古以来,中国老百姓对过年情有独钟。在中国的传统年节文化中,文人与年节的这种精神文化联系,便形成了一种独特、醇厚的文化情怀。作家们笔下的多彩年味,更是令人回味无穷。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53回中生动地描写了贾府过年的情景,那场景极其盛大:进入腊月,即着手置办年货,其中包括准备大量的山珍海味。“二十九日,各色齐备,两府中都换了门神、对联、挂牌”。上下左右,张灯结彩,“爆竹起火”“焕然一新”。除夕晚上,先是由贾母率领全家老小,拈香下拜,祭家祠、敬祖先;再就是向上辈行礼,给晚辈压岁钱;最后全家吃“合欢宴”。正月初一开始走亲访友,看戏赏灯……

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过年喜欢热闹,每年春节,他家的小院里都会举办猜灯谜活动,猜中的人都会得到一份小礼品。他在《北京的春节》一文中,用优美的笔调描绘了老北京春节前后的日程、活动、玩艺儿、吃食、礼仪、景观。以至于有人读了之后发出惊呼,这哪里是篇散文,分明就是一幅活脱脱的老北京民俗风情画卷。更有趣的是,老舍的名字也和春节有关,老舍生于腊月二十三,第二天便是立春,父母为他取名舒庆春,就有庆贺春天到来之意。

鲁迅先生的《送灶日漫笔》一文写道:“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这段文字,很幽默又很温情地介绍了在我国南北各地非常普遍的送灶习俗。在《过年》一文中,鲁迅充分肯定了过年及其习俗,对人们过旧历年表现出的“格外的庆贺”“去年还热闹”“比新历年还起劲”,表示了他的赞赏。他自己则是:“我不过旧历年已经二十三年了,这回却连放了三夜的花爆,使隔壁的外国人也"嘘"了起来;这却和花爆都成了我一年中仅有的高兴。”第二年除夕之夜,鲁迅写信对友人说:“十多年前,我看见人家过旧历年,是反对的,现在却心平气和,觉得倒还热闹,还买了一批花炮,明夜要放了。”

乡土作家刘绍棠笔下的年味则更浓郁、更香醇、更纯正。他在《本命年的回想》中这样描述道:“除夕时,等到打更的人敲起梆子,梆声中才能在锅里下饺子,院子里放鞭炮,门框上贴对联,小孩子们在饺子上锅之前,纷纷给老人们磕辞岁头,老人要赏压岁钱,男孩子可以外出,踩着芝麻秸到亲支近脉的本家各户,压岁钱装满了荷包。天麻麻亮,左邻右舍拜年的人已经敲门。开门相见七嘴八舌地嚷嚷着:"恭喜,恭喜!""同喜,同喜!"”刘绍棠更看重的还是年节本身,是年味、年俗、年文化,这些在他的心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此外,钟敬文的《岁尾年头随笔》、丰子恺的《过年》都写到了自己故乡的年景,涉及办年酒,做年糕,烧祭品,祭菩萨,拜祖宗,买年画、春联,看戏法,接财神等内容,过年的繁华气象、年俗趣味跃然纸上,至今读来仍然十分令人着迷。

在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发生骤变,民族年节逐渐边缘化的今天,品读文人的这些作品,那字里行间飘袅着的浓浓年味,既令人羡慕,又让人感叹。

新闻推荐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从2019年数据看中国经济发展大势

经济总量接近10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国家统计局17日发布的2019年中国经济成绩单,凸显中国经济里程碑式的...

SSI ļʱ
SSI ļʱ
相关阅读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