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 看三晋沧桑
2020年3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发布了一则晋国晚期高等级大墓的考古成果。专家表示,这座墓葬是目前山西发掘的规模最大的东周墓葬。三晋大地一向拥有厚重的历史,考古成果的发布不由得让人们再次醉心于古晋国的沧桑历史。
晋文公终成霸业
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驾崩之后,年幼的太子姬诵在周公旦的辅佐下即位,即周成王。有一天,成王姬诵和弟弟叔虞在宫中玩耍,他顺手捡起地上的一片梧桐叶,把它剪成玉圭状,送给叔虞说:“这是我送给你的,我要把你封到唐国去做诸侯。”“桐叶封弟”本来只是儿童之间的游戏之言,但是周公旦强调说“天子无戏言”,否则就会失信于人,失信于天下。因此,叔虞最终被周成王封到唐国,这就是历史上的唐叔虞。成年之后的叔虞励精图治,将自己的封国打理得井井有条,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叔虞死后,儿子燮继位,因境内有晋水,便改国号为“晋”,这就是晋国的由来,也是现在山西省简称“晋”的由来。百姓非常怀念叔虞,因此在晋水旁修建祠堂予以祭奉,这就是后来著名的晋祠。
晋献公时期,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亲生儿子奚齐成为嗣君,多方迫害包括重耳在内的其他公子,最终导致太子申生自杀,重耳等人流亡在外。在外流亡多年,重耳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因此逐步放弃了对政权的渴望,只希望能够过上安逸的日子。在齐国得到齐桓公的礼遇之后,重耳对自己的生活非常知足,后来他的属下用计谋将其灌醉,一起匆匆离开齐国,重新走上流亡的生活。
在外流亡长达十九年之后,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到晋国,杀死晋怀公,从而成为晋国新的国君,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晋文公。晋文公重用当年跟随他流亡的狐偃、赵衰等人,并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使得晋国国力大增。同时,在对外关系上,晋文公采用诸侯联盟和军事征伐的双重手段,尤其是在城濮大战中打败了实力雄厚的楚国,地位进一步提高,最终得到周天子的认可,被册封为“侯伯”,从而确立了霸主地位,由此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晋文公和齐桓公等人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从叔虞开创基业,到重耳成就霸业,晋国走过了四百年的历史。
三家分晋奈如何
重耳在长达十九年的流亡生涯中,狐偃、赵衰等人不离不弃,最终助其获得政权并成就霸业。这些人后来都得到晋文公的重用,从而成为朝廷重臣。当然,也有人不追慕名利,最终选择了功成身退,其中最有名的当属介子推。
重耳在流亡生涯中多次陷于绝境,有一次甚至因为没有食物饿晕过去。一路追随的介子推将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和野菜一起煮成汤,救活了重耳。重耳知道真相之后,大为感动,说以后有机会一定好好报答。重耳回到晋国成为国君之后,介子推选择了放弃功名利禄隐居深山。据说,晋文公为了不落下忘恩负义的骂名,多次寻找介子推而不得,最终下令放火烧山,想逼介子推出来。但是,直到被烧死,介子推也没有出来。晋文公泪流满面,于是下令从此以后,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烟火,只吃冷食,这就是中国古代著名节日“寒食节”的由来。同时,晋文公还将介子推隐居的绵山更名为介山,以作永久性的纪念。
重耳成为晋国国君之后,对当年一心追随他的臣子予以封赏,这逐步形成了六卿制。六卿一直把握着朝政大权,表面上可以形成制衡,但是他们之间争权夺利的行为却从未停止,这直接导致了晋国后来的衰亡。
赵衰对重耳一直不离不弃,因此深得信任。重耳成为晋国国君之后,对赵衰予以重用,让其执掌朝政。赵衰死后,儿子赵盾、孙子赵朔继续执掌朝政。尤其是赵盾继续扩大了晋文公开创的霸业,并使得赵氏家族在朝中处于一家独大的局面。这无疑会使赵家处于“高处不胜寒”的地位,进而遭遇政敌反扑和倾轧。历史上著名的“赵氏孤儿”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这一时期。故事是说赵氏家族被另一权臣屠岸贾诬陷而惨遭灭门之祸。赵家门客程婴和公孙杵臼最终通过计谋救下赵家唯一的血脉赵武。赵武长大之后,在国君的支持下,最终手刃仇人,为全家报仇。当然,“赵氏孤儿”只是文艺创作,未必和历史相符,但是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晋国面临着严峻的权力之争。
晋文公确立的六卿制度在晋平公时期面临着更大的危机。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朝政混乱,国君暗弱。后来,赵氏把范、中行氏灭掉,变成四家,其中智氏势力最大。智氏为了扩充实力,假借国君名义要求每家拿出一定数量的土地和人口来归还国君。但是,这一要求遭到赵氏的断然拒绝。智氏就联合韩、魏发动了对赵氏的攻击。赵氏寡不敌众,带着兵马退守晋阳(今山西太原)。这个时候恰逢雨季,智氏引晋水灌入晋阳,并洋洋得意地说:“我原以为晋水可以像城墙一样拦住敌人,现在才知道大水也能亡人之国。”
危在旦夕的赵氏以唇亡齿寒的道理游说韩氏、魏氏,最终三家联合起来灭掉了智氏。后来,赵、韩、魏三家将晋国的土地完全瓜分,晋国彻底消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这也是山西被称为“三晋大地”的原因。“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期,即由春秋时期走向战国时期。
晋国成语知多少
晋国地处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黄河流域,有着悠久的历史,因此在历史传承中形成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比如退避三舍、假道灭虢、唇亡齿寒、竭泽而渔、背城借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秦晋之好、纸上谈兵等故事都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晋国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年,重耳流亡到楚国,楚成王礼遇甚厚,并问:“假如公子返回晋国,将如何回报楚国?”重耳当场说:“届时如果两国发生战争,晋国一定会主动避让三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后来,晋楚争霸发生了“城濮大战”,晋国果然如约退避三舍,一直到城濮(今山东鄄城附近)才开始排兵布阵。但是,晋国最后打败了楚国,最终成为中原新的霸主。退避三舍现在是指主动退让和回避,以避免冲突发生,具有相当的和平意味。
还是城濮大战时的故事。晋文公问如何才能战胜强大的楚军,狐偃说可以采用欺骗的手段,而雍季则说,欺骗的手段就好像是把池水放干去抓鱼,第二年就没有鱼了,打仗还是需要靠实力说话。尽管晋国采用“退避三舍”的手段赢得了战争,但是在论功行赏时,雍季却在狐偃之上。晋文公解释说:“怎么能够认为一时之利比百年大计重要呢?”事实上,晋文公正因为有长远眼光,没有简单停留在“竭泽而渔”的层面,才最终成就霸业。
晋献公打算攻打虢国,但是晋国和虢国之间还隔着一个虞国,于是给虞国送上厚礼,打算借道而行。虞国大夫宫之奇对国君说,虞国和虢国就像嘴唇和牙齿之间的关系,唇亡则齿寒,虢国灭亡,虞国也不能自保。但是虞国国君贪图钱财,并没有听从劝告,答应借道。结果晋国在灭掉虢国后,在回来的路上顺便把虞国也灭掉了。
战国晚期,面对秦军咄咄逼人的攻势,赵国派赵括为大将率四十万大军进行阻击。赵括身出名门,父亲赵奢是赵国著名大将,为国家立下很多战功,被封为马服君。赵括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兵法,谈论用兵之道头头是道,就是父亲赵奢也不能驳倒他。尽管如此,赵奢并不看好赵括,认为儿子没有实际作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如果在战场可能后果不堪设想。在与秦军的对峙中,赵括照搬兵书,更改了前任大将廉颇据险固守的做法,直接和秦军展开正面交锋,最终中了秦将白起的埋伏计,全军覆没。不久,赵国就被秦国灭掉了。后来,“纸上谈兵”就成为不会联系实际、奉行教条主义的代名词,赵括也成为千载笑柄。
怎么样,面对如此多和晋国相关的成语,您是不是觉得“涨姿势”啦?
新闻推荐
受新冠肺炎疫情、经济下行压力和毕业生规模进一步扩大等多重因素影响,今年高校毕业生传统春招受到明显冲击。为促进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