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节词话清明扫墓
据《国语·楚语下》记载,古代的先王们每天一祭,诸侯每月一祭,大夫每季一祭,普通老百姓则每年一祭。皇帝、诸侯在宗庙里供奉着祖先的牌位,他们一般是在这里祭祀,但特殊的日子,他们也会在外面设坛而祭,场面隆重,普通人是无力效仿的。
贫穷的老百姓更需要追奠亡人,更期望得到祖先的护佑。一年之中他们也尽可能多地祭祀祖先的亡灵,除了在年节祭奠外,他们还会在清明、中元、寒衣三大鬼节追奠先人。而清明节正是他们祭祀亡人的一个最好时节。
《祭义》上说:“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当然,古人也不相信“鬼”,祭祀也是活着的人的一种精神寄托。他们心中的“鬼”正像《论衡》中说的一样:“人死精神升天,骸骨归土,故谓之鬼,鬼者,归也。”古人认为人死后,魂魄分开,魂上天,魄入地,所以他们祭奠祖先时,既要用“烟火香味”祭奠他的魂气,又要用“谷食”祭奠他的形魄,这就是古人清明节上坟的主要意思。
“蜀魄啼来春寂寞,楚魂吟后月朦胧”。清明节这天,各地都会给先人扫墓,但扫墓的习俗也不尽相同,如老北京人扫墓并不在清明节当天,因为只有僧人才在清明节这天祭扫坟茔,他们扫墓多在清明节前几天的“单日”进行。在台湾的农村地区,每当扫完墓后,都会有一群孩子前来讨粿类,来的人越多,表示这一家族日后越发达,所以主人很乐意把“发粿”或者金钱分送给那些孩子们。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正像高菊卿在《清明》诗里说的一样,在古代,我国南北方扫墓的差异还是不小的,北方人重祭墓,南方人扫墓后多有踏青郊游之举。明人谢肇制《五杂俎》卷二记载:“北人重墓祭,余在山东,每遇寒食,郊外哭声相望,至不忍闻。而南人借祭墓为踏青游戏之具,纸钱未灰,舄履相错,日暮,坟间主客无不颓然醉倒。”张岱也在《陶庵梦忆》中写道:“越俗扫墓,男女袨服靓妆,画船箫鼓,如杭州人游湖,厚人薄鬼,率以为常。”
尽管南北习俗有所不同,墓,大家都是要扫的,因为这是老祖宗留下的规矩。天下人谁能忘了祖,忘了根呢。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3月28日电(记者张辛欣董瑞丰)记者28日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获悉,3月27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