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吞鱼刺 花费50万 凶险!佛山男子误吞鱼刺,穿透食道扎入大动脉 万幸!“最强天团”无缝接力五个复杂手术救人
喉咙里扎入鱼刺后,可以张开喉咙,用手电照着,看能否看到鱼刺,如果能看到,就用长镊子把鱼刺夹出来,如果看不到,就要及时到医院就医。
41岁广东佛山市民梁先生边喝酒边吃鱼,误吞了一根约3厘米长的鱼刺。没想到,这根细细的鱼刺穿透了食道、纵膈,“游走”到了他的大动脉——胸降主动脉,引起了感染、形成假性动脉瘤……不做手术必死无疑,做手术命悬一线!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医学专家决定冒险一搏:十多个学科团队数十名医务人员分批进入手术室,无缝接力,五个复杂手术一气呵成,找到可恶的元凶鱼刺、置换人工血管、清除了感染灶、拆除了炸弹“假性动脉瘤”、堵住食道破裂口……最终,梁先生死里逃生,近日将出院。羊晚
【鱼刺惹祸】
穿透食道后造成两处“致命伤”
今年3月30日,梁先生在家吃晚饭,喝了点小酒,当天吃的是鲫鱼,可能因为饮酒后神经反射的迟滞,使得当时梁先生误吞了鱼刺却没有感到明显不适。有医生事后分析,如果他当时第一时间就医,鱼刺不会扎得这么深,也不会引起感染。
没想到,这一耽搁就是十多天。这期间,梁先生在吃饭时会感到隐隐的不舒服,以为是胃病也没太在意,直到吃饭时有“顶住”的感觉,才匆匆就医。当地医院在CT检查中发现了这根鱼刺,直到这一刻,梁先生才知道自己曾误吞过鱼刺。
可是此时,这根鱼刺在食道的不停蠕动下,已经越扎越深,穿透食道以及紧邻食道的纵膈,径直扎入人体最粗的大动脉——胸降主动脉。这根鱼刺对梁先生已经造成两处“致命伤”。一处是在食道内已经形成了“瘘”,瘘口处已有感染,食道分泌物也会从瘘口进入胸腔引起更为严重的感染;另一处是在胸降主动脉形成了假性的主动脉瘤,这个瘤的瘤壁非常脆弱,可以说是“吹弹可破”,一旦破裂,梁先生就可能在一瞬间因大出血而休克死亡。
【冒险一搏】
“最强天团”追缉小鱼刺
梁先生在当地辗转几家医院,但没有医院敢收治。“国内某大型三甲医院统计的该类型手术共23例,仅3例存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一院”)心外科主任吴钟凯教授在同学群里看到梁先生这个病例,决定把他冒险“捡”回来。
梁先生一到中山一院就被收治到心胸外科的ICU“特别保护”了起来。影像科的专家们对梁先生进行了细致的影像学检查,影像学的结果显示:鱼刺在第6胸椎的位置穿透食道,水平刺入胸降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大小约4×5厘米,鱼刺长约3厘米,一半在主动脉内,一半在假性动脉瘤内。影像科的杨有优教授用其扎实的美术功底,手绘了一张“缉凶图”——精确标注出鱼刺在解剖结构中的大小、形态、位置。
手术能不能做?该如何做?吴钟凯教授召集医院的“最强大脑”MDT团队——心脏外科陈光献教授、梁孟亚教授;心胸外科ICU唐白云教授、杨嵩医生;胸外科顾勇教授;麻醉科陈宇教授、熊玮医生;体外循环科荣健主任;内镜中心崔毅主任……他们均是各领域中经验丰富的顶级专家,围绕梁先生的手术方案、手术期治疗和术后康复方案等进行了轮番的头脑风暴。
【死里逃生】
鱼刺扎入动脉死亡率达85%
手术选在了4月18日,“最强大脑”团队制订了两套作战方案。
一切准备就绪。吴钟凯带领的心外科团队先“上阵”,找到了肇事元凶——细细的鱼刺在无影灯下几乎呈透明状。医生们把假性动脉瘤进行了“拆弹”处理,并把被鱼刺扎破受损的动脉切下,置换为人工动脉。
各科室立马连轴转动,鼎力支持,10分钟内把胃镜机器搬至手术室,进行胃镜下评估。术中共同会诊后决定,后续手术方式更改为“内镜下食道支架置入+感染灶大网膜移植覆盖+术后病灶持续冲洗”。用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感染的食道愈合,不需要切除食道,也不需要进行后续手术,患者以后的生活质量和普通人是一样的。
据介绍,专家们巧妙利用精湛技术,无缝接力、一气呵成,顺利完成了五个复杂手术,避免了分期手术带来的麻烦,极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术后,患者顺利脱离了呼吸机,复查CT结果显示没有食道瘘,纵膈也无明显感染。
不过,为了这根小小的鱼刺,梁先生付出了50多万元、住院一个多月的代价。梁先生的妻子说,丈夫能够康复已经非常幸运了。
湖南湘雅医院曾进行过相关数据统计,有23个因误吞鱼刺引起的相似病例,20例死亡,仅3例存活,手术死亡率高达85%。
专家提醒:喝酒不吃鱼,误吞鱼刺尽快就医
崔毅提醒市民,如果误吞了鱼刺,要尽快就医。
吴钟凯教授呼吁,注意饮食安全,喝酒不吃鱼,吃鱼不喝酒。“梁先生就是喝酒吃鱼,喝了酒后,人的察觉、感受能力下降,吞了鱼刺也不知情,他过了十天因为身体不适才发现是吞了鱼刺,导致了这场生命危机。”
新闻推荐
近日,公安部交管局在全国范围部署开展“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一带”是指安全带,汽车驾乘人员在行驶过程中要系好安全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