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热点> 多彩国内> 正文

“诗圣”杜甫的三张面孔

海南日报 2020-06-15 09:12

杜甫草堂。杜甫画像。文\本刊特约撰稿曾庆江

近期,英国广播公司(BBC)推出的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中,充满了对杜甫的推崇:“中国最伟大诗人似乎配不上他的影响力,在西方文化文明,没有一个可以与他对比的形象,一个体现了整个民族共同的道德情感的人。”随后,中纪委网站发布文化时评《BBC推介杜甫:他的伟大与悲悯正引起西方共鸣》。这使得在中国家喻户晓、被称为“诗圣”的杜甫又一次广受关注。我们可能随口都能来几句杜甫的诗作,但是,我们是否真的了解他?他的多副面孔,或许并不是我们记忆中的那个杜甫……

年少时代的轻狂

我们都熟悉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激愤之语,这是飘逸轻狂之李白所不能写出的。但是,谁曾想到,年少时代的杜甫其实和李白一样轻狂。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这种略显凄凉的生活,很难想象杜甫其实是出身名门,有着优厚的家世渊源。他的远祖杜预是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杜预在军事方面贡献了平吴之策,最终使得三分归一统,在儒学方面,则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被后世尊称为“杜注左传”,列入《十三经注疏》。杜甫的祖父杜审言虽然官名不显,却是赫赫有名的“文章四友”之一。杜预和杜审言,一武一文,备受杜甫推崇。有这样的家世背景,怎么可能没有优越感呢?杜甫也是凡人,不轻狂才怪!

出生时家庭条件优渥,这使得少年杜甫过着富足的生活,且敏而好学,所谓“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这个“别人家的孩子”,又是一个少年鬼才!他五六岁时就在河南郾城亲眼目睹著名舞蹈家公孙大娘舞剑,十多岁时在岐王李范家中欣赏著名音乐家李龟年的现场演奏,在洛阳北邙山顶玄元皇帝庙里欣赏过画圣吴道子的名作五圣尊容、千官行列。这些经历,自然丰富了杜甫的见识,他都将其写入诗作中。当时的社会名流看到杜甫的诗作之后都大为赞赏,纷纷点赞转发朋友圈。著名书法家李邕主动结识他,那个写“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著名诗人王翰,更是要做他的邻居,与有荣焉。

人不轻狂枉少年。在杜甫心中,“老子就是美”(杜甫字子美)!开元十九年(731年),19岁的杜甫开始了他人生的漫游,从此开启裘马轻狂的快意人生。开元二十八年(740年),28岁的杜甫登上了泰山极顶,他挥笔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为年少轻狂的他做了最鲜明的注脚。

说到轻狂,自然不能不说李白了。李白的轻狂来自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万般才气。这种才气,也是“天子呼来不上船”的狂傲,因此,李白只适合全民供养,而且还只能是散养。杜甫的轻狂,更多的则是一种“少年不识愁滋味”。生逢开元盛世,这或许是前世修来的福分。

中年时期的担当

李白比杜甫大11岁。当杜甫开始混江湖时,李白早已经名震天下。天宝三年(744年),杜甫和李白在洛阳相遇,此时的老李已经40多岁,见惯了风月,更见惯了宫廷,不能不继续轻狂下去,而32岁的小杜仍然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见到自己崇拜的对象,杜甫自然是非常兴奋,两人相约梁宋之游,结下深厚的友谊。从此以后,杜甫经常在梦中见到李白,梦醒时分,他将这种情愫写入诗歌,谁让自己是诗人呢?他心中的这点小秘密,一直流传千载。

李白的轻狂是杜甫学不来的。青年时代的杜甫很快就意识到,即便是诗人,也不能只有“诗和远方”,还得有生活的“苟且”。历史实在太过吊诡,在开元盛世之后,接踵而来的竟是天宝之乱!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遭遇落第。天宝六年(747年),因为权相李林甫制造的“野无遗贤”闹剧,包括杜甫在内的所有应试士子全部落选。科举之路已然行不通,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杜甫不得不像其他诗人一样,奔走于权贵之门。有担当却不善于逢迎的杜甫等来的只有失意。整整十年,他客居长安穷困潦倒。

一直到天宝十四年(755年),杜甫才担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这是一个负责看守兵甲器杖掌管钥匙的低级官员,对于学富五车的诗人来说,实在是大材小用,但是混迹长安十年却终无所获的杜甫不得不接受这一职务,毕竟饭票要紧。就在这一年,杜甫前往奉先(今陕西蒲城县)探望妻儿,没有想到一进家门就听到妻子的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实在是太凄凉!但是,凄凉之外是更凄凉,在铁的现实面前,杜甫终于看清了现实。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改变大唐命运的安史之乱爆发。因为战争的缘故,杜甫不断辗转流离,他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于是写下被称为“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的著名诗篇。终其一生,杜甫都只是一个低级官员,但是他却以儒家的担当精神,体现出对现实的强烈关注,并将其写入诗作中,他的诗作被人们称为“诗史”。

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改写了杜甫的人生历程,他从年少的轻狂走向了中年的担当。安史之乱,造就的千百万百姓流离失所和大唐帝国极盛而衰,而一代“诗圣”却就此闪亮登场。

晚年的落寞光景

安史之乱爆发后,在叛军的凌厉攻势下,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太子李亨随即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即肃宗。这个时候逃难至羌村的杜甫觉得新朝廷正是用人之际,决定前往投奔。几经周折,杜甫最终到达凤翔(今陕西宝鸡),被肃宗任命为左拾遗。不久,生性耿直的杜甫因为参与营救房琯而遭遇肃宗冷遇,随后又被贬为华州(今属陕西渭南)司功参军。这一年,杜甫已经46岁,他渐渐走向暮年。

乾元二年(759年),华州及关中大旱,战乱加上天灾人祸,百姓苦不堪言,对污浊时政痛心疾首的杜甫最终决定放弃官职。几经辗转,杜甫到了成都,在严武等朋友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搭建草堂居住,这就是后来的“杜甫草堂”。广德二年(764年),在严武的推荐下,杜甫担任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为“杜工部”。但是,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依然凄苦,秋高风怒雨急,草堂已经破败不堪,饥儿老妻,彻夜难眠,在穷苦中,杜甫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尽管如此困顿,作为儒家知识分子的杜甫依然希望君王能够有所担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官军赢得了战争的主动,并逐步收复失地,杜甫兴奋难耐,写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尽管朝廷逐渐恢复生机,但是历经沧桑的杜甫再也不能回到从前了,在《登高》的诗中,他很明确写出自己的心境:“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一年为大历二年(767年),杜甫55岁,他已经垂垂老矣,真正成为老杜了。他已经不再想有所作为了,只想回到自己的家乡河南。但是地方仍然是战乱不已,经过几年的辗转,大历五年(770年),北返途中的杜甫逝世于从潭州(今长沙)开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年仅58岁,一代“诗圣”就此落幕,他最终未能回到自己的家乡。

相对年少的轻狂和中年的担当,晚年的杜甫显然非常落寞,他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却又过着漂泊无依的生活,然而,这就是活生生的现实。一心关心现实,关心百姓疾苦的诗人,命运却是如此凄凉。

其实,杜甫不光是晚年落寞,事实上终其一生都不太耀眼。后世人们经常将他和李白相提并论,赵翼也有名句“李杜诗篇万口传”,但是杜甫生活的时代并不是这样的。比如,杜甫写了很多诗送给李白,李白却很少赠诗给他。同时代的其他诗人虽然和杜甫唱和,却也少有称扬之语。杜甫在当时的诗坛,虽然不至于默默无闻,但是他的声名不但远逊于李白、王维,而且也不如岑参、储光羲等人,实在是落寞得紧!

只是,时光这个公正的判官,不曾饶过谁也不会怠慢谁。杜甫去世后不久,人们对他的评价就日渐高涨并达到无以复加的位置。他与李白齐名,但是风格却又迥异于李白,他和李白并称为大唐诗坛的双子星座。这才是我们心中的老杜,他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新闻推荐

病毒从何而来为何是新发地?

(图文无关)6月14日,北京公布44名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其活动轨迹指向同一个地方——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已连续50多天没...

SSI ļʱ
SSI ļʱ
相关阅读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