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的酒趣
古代文人大多好酒,留下很多描写饮酒的诗文,文人在酌酒、品酒中倾注了自己的感情,让酒也变得可爱起来。
李白“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赢得“酒仙”雅号,陆游“一饮五百年,一醉三千秋”,亦不示弱,但若因此以为古代文豪个个都是饮中豪杰,实为谬矣。许多古代文人雅士虽不善饮,却也深谙酒中之趣。
自号“醉翁”,筑醉翁亭,并有《醉翁亭记》流芳百世的欧阳修,酒名响当当,他确实喜欢饮酒,但酒量却十分有限,少饮即醉。苏轼对酒也是格外钟情,他不仅写下许多关于酒的诗词,还亲自酿酒。在谪居黄州时,苏东坡酿有蜜酒,以此招待客人,此后一发不可收,先后酿成了松酒、桂酒等等。苏东坡对他在惠州酿的桂酒特别得意,认为常服可以养生延寿,是“天神的甘露”。苏东坡酿酒不是凭一时兴致,闹着好玩,而是作为一项事业一丝不苟地进行。他根据自己的酿酒实践,写出了一篇很有学术分量的《酒经》,这在古代十分罕见,所以,苏东坡可称得上是“酿酒专家”。
然而,对酒如此投入的苏东坡也是见酒即醉之人。他自述道:“予饮酒终日,不过五合,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予下者。然喜见人饮酒,见客举杯徐饮,则予胸中,为之浩浩焉,落落焉,酣适之味,乃过于客。闲居未尝一日无客,客至未尝不置酒。天下好饮,亦无在予上者。”这句话直白的意思是,天下酒量差的,都比他酒量大。但是天下喜欢饮酒的,都比不上他对酒的热情。这话听起来有点大言不惭,但仔细揣摩,又有几分道理。
另一个负有酒名的文人是明代公安派诗人袁宏道。袁中郎总结了饮酒的经验,写成《觞政》一文,分一之吏,二之徒,三之客,四之宜,五之遇,六之候,七之战,八之祭,九之刑典,十之掌故,十一之刑书,十二之品,十三之杯杓,十四之饮储,十五之饮怖,十六之欢具,共十六款,对饮酒的环境、地点、用具,以及饮酒过程中的各种助兴活动都一一作了严格的规定,袁宏道亦不善饮,但一篇《酒觞》有条有理,情趣盎然,可见其也是深得酒中趣之人。
古代文人饮酒,不在于饮多饮少,大都酒后返璞归真,轻轻松松地显出自己的真性情。苏东坡不羡他人的海量,因为他虽只饮了一两杯,但“酣适之味,乃过于客”,袁宏道则是”未饮陶陶先醉心”,饮多饮少一样能进入美好的境界,又何必为酒量而惭愧呢?相反,如果只会大口猛灌,体验不到饮酒美的境界,那只不过是一具酒囊饭袋而已。
文人钟情于酒,实是陶醉于酒中之趣。中国古诗中酒味如此浓郁,不仅因为有陶渊明、李白、杜甫、陆游这样的“海量”诗人撑起了“市面”,还因为有像欧阳修、苏东坡、袁宏道等无数不善饮而爱酒之人在“凑热闹”。
新闻推荐
据报道,近日浙江警方成功破获3个涉嫌为假冒APP犯罪提供非法短信服务的团伙,抓获嫌疑人10余名,其中7名嫌疑人已被采取刑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