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出路
在《论语·先进》里,我们看到孔子和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言志”的情形。一个国家的治理,需要各种人才,子路、冉有、公西华想当官,以施展才能、实现安邦治国的抱负。这样的选择,未尝不可,而曾皙的说法正合孔子的心意。说明孔子不那么想居庙堂之高,而更乐意处江湖之远,携妻带子、呼朋唤友,到绿水青山那广阔的怀抱里迎风沐雨,尽情感受生命中宽松、惬意的时时刻刻。特别是在自然界最美好的季节,应该更加珍惜那样的每一分每一秒。此外,我们也看到孔子和弟子们发表见解的方式很接地气,他们所言之志,虽出自学生之口,但很成熟、很切实:“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般惬意经验的前提条件是什么?是三月底四月初的北方(山东)天气温暖,惠风和畅;是春服供奉任务已经完成,可以松一口气了;是熟悉的大人小孩又度过一个寒冬,又能相聚在一起了。这些,都是令人心情舒畅,甚至觉得幸运的原因,于是,一声招呼之下,大家都向开阔处奔去,散心、歌唱、飞扬,就自然而然、合情合理了。
孔子认同的曾皙的理念,能把人引向一条自由自在的尘世之路。然而,尘世之路怎么可能总是顺风顺水的?那更多的是劫数重重、受苦受难——子路、冉有他们所说那条路也不能幸免。
从公元650年到755年,也就是从唐高宗李治执政开始到安史之乱爆发前的近一百年,是史学家认为的盛唐。贺知章、李白、王维、杜甫等诸多诗人,都曾生活在那个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兴盛、边疆稳固的时代。然而,安史之乱、宦官专权、藩镇割据、黄巢起义等因素合力助推,把唐朝从空前强盛推向衰落,时局纷乱,民不聊生。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春,杜甫身处沦陷区长安,为国都破败、骨肉分离所苦,写下了传诵千古的名作《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763年2月17日,唐军总算平定了安史之乱。那一年,杜甫被召补京兆功曹参军,却未赴任;次年春,杜甫寄居阆州,作《忆昔二首》表达了对现实的忧虑和感叹:“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时代的和平与动乱,个人的欢喜与忧愁,都留在杜甫的诗篇里。李煜、苏轼、李清照、陆游、辛弃疾和龚自珍等后辈文人,也或多或少记录了时代与个人的命运。从前人留下的典籍里,我们反反复复看到这层意思:人生在世,每一天都是安乐与危难并存,安乐时,要倍加警惕危难的来临,而危难总是让人措手不及,让人感到无力和渺小。
去年春节,我第一次在外地过年,离家五千里,搭飞机走三小时五十分钟,掠过广袤大陆上的万水千山,才能回到碧海中的那座小岛上。那些天,往日的高速路不堵车了,人头攒动的商业街静下来了,歌舞潮涌的广场也空了。不见飘雪的城市上空,云层抑郁。暖气没坏,还像前几日那样开着,我却感到说不清道不明的双肩发冷,在书桌前坐了一会儿,便想缩回被窝里。背井离乡,一个人过年的孤寂,实在是难以消受。因此,今年春节前,我提前买机票回家跟父母弟妹们相聚,决定在年后去江南拍摄桃花流水,去西南看好久不见的朋友。然而,现在已是初夏,海棠樱花随风落尽,新冠疫情还在全球蔓延,我放下了去年许下的愿望,严严实实地戴上口罩,回到我工作的城市。那一天,我不吃飞机上提供的餐饮,抑制着有生以来从未体验的惊慌,跟绝大多数乘客一样,把近四个小时的空中旅程一秒接一秒地憋到了尽头。洗完澡,脸颊上的布面压痕未退,松紧绳勒进耳根的痛痒仍在。
夏季到了,最初的惊慌感觉已经消除,出门戴口罩、回来洗手换衣服,不知不觉成了习惯。而不太甘心的是,我收起了远足、会友的小心思,如同把年轻时未寄出的情书装进厚厚的纸盒里——怎么能心甘情愿呢?来年一路寻去的地方,绝非今年模样;他日见着的人儿,注定多了一层烟尘……
唉,回首前尘,绞尽脑汁都想不到此生会经历如此怪异凶险的一个春天!而春天,仍是寒冬过后的春天,是孔子和他的三千弟子的春天,诗仙和诗史的春天,也是欧芹、鼠尾草、迷迭香和百里香的春天;春天并不会因为人间瘟疫肆虐而推迟到来的时间。因此,我要不时提醒自己:春天就是来敲击门窗让人们出去沐浴吹面不寒杨柳风的,也是来叫人想想为什么会遭遇那一场风雪,并站起来眺望,看看踏上哪条路,才能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
新闻推荐
7月1日,香港市民在太平山顶广场唱国歌。新华社发新华社北京7月2日电针对所谓“美国制裁香港”问题,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