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热点> 多彩国内> 正文

一代大医叶天士

海南日报 2020-07-13 08:15

叶天士医案影响深远。(资料图)叶天士画像(资料图)文\本刊特约撰稿蒙乐生

叶天士(1666~1745),名桂,号香岩,清代苏州人,时人称为“半仙”,有手到病除的本事。叶天士对温热病很有研究,创立温病学说,奠定了祖国医学“温病学”的基础,后人称其为“仲景、元化一流人也”。

他既是温病学派的奠基人物,又是一位对儿科、妇科、内科、外科、五官科无所不精、贡献极大的医学大师,史称“贯彻古今医术”。无论是医学理论还是治学态度,都是值得后人珍惜和学习的宝贵遗产,特别是其谦恭好学、改名换姓求师学艺的精神,是后世习医者的光辉典范。

著《温热论》

清代以前,中医论治热病大多用《伤寒论》的方法。明末清初吴又可著《瘟疫论》,才把伤寒与温疫(通“瘟疫”)分别对待。虽然吴又可对温病理论的建立起了先导作用,但却没有分清“温疫”和“温病”的界线。叶天士首次阐明温病病因、感受途径和传变规律,明确提出“温邪”是导致温病的主因,突破“伏寒化温”的传统认识,从根本上划清温病与伤寒的界限。

叶天士的《温热论》开宗明义,第一句话“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指出温邪传入是从口鼻而来,首先出现肺经症状。如果不及时化解,则顺传阳明,或逆传心包,与伤寒之邪按六经传变完全不同。其中,“逆传心包”之说,确属对温病传变认识的一大创见,也是对《伤寒论》六经传变理论的一大突破。比如,热病神昏谵语病症,过去多从《伤寒论》燥屎下结之说。叶天士首先指出,此症更重要的原因是“邪入心包”,并创立以清营、清宫为主的方法,使用犀角、金汁、竹叶之类比较轻灵的药物,避免芒硝、大黄等杀伐之剂。

在《温热论》文中,他还提到了“吾吴湿邪,害人最重”的观点,这也是温病学的重要特征。这些理论,远见卓识,独具慧心,在治法上独辟蹊径,拯救了许多危急病人的生命。

《温热论》自问世以来,一直被后世医家奉为经典,推崇备至,它不仅对温病学,而且对整个中医学都有着深远影响。清代乾隆后期又出现一批研究温病的著名江南医家,其中佼佼者有吴鞠通、章虚谷、王孟英等,都是叶天士的入室弟子。

清代名医章虚谷高度评价《温热论》,说它不仅是后学指南,而且是弥补了张仲景书之残缺,功劳很大。

擅治“时疫”

叶天士本来聪明绝世,加上他求知若渴,广采众长,融会贯通,因此在医术上突飞猛进,不到三十岁就医名远播。除了精通家传的儿科,在温病一门独具慧眼、富于创造外,叶天士几乎无所不通,并在许多方面都有其独到的见解和方法。

在杂病方面,提出“胃为阳明之土,非阴柔不肯协和”,主张养胃阴;在妇科方面,阐述了妇人胎前产后、经水适来适断之际所患温病的症候和治疗方法;他对中风病症有独到的见解,提出了久病入络的新观点和新方法。

叶天士最擅长治疗时疫和痧痘等症,是我国最早发现猩红热的人。猩红热是一种传染病,对人体的危害也是挺严重的。叶天士总结前人经验,突破旧杠杠,开创了治疗温病的新途径。他的《温热论》为我国温病学说发展提供了理论和辨证基础,概括了温病发展和传变的途径,成为认识外感温病的总纲;他还根据温病病变的发展,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作为辨证施治的纲领;在诊断学方面,他发展察舌、验齿、辨斑疹、辨白疹等方法,对诊断疾病有很大的帮助。

除了精通医术之外,叶天士在其他学问研究中也具有严谨精细的治学精神。他博览群书,学究天人,使医术和学术相得益彰。叶天士觉得“学问无穷,读书不可轻量也”,虽身受盛名,但手不释卷,体现了学无止境的进取精神,后人也说他“固无日不读书也”。

叶天士胸怀治病救人的仁者之心,体现在他的待人接物方面,故后人赞其“内行修备,交友以忠信……以患难相告者,倾囊拯救,无所顾藉”。因为如此,时人称之为“半仙”,连康熙皇帝也感激他治好自己的搭背疮,御笔亲题“天下第一”的匾额赐给他。

叶天士临证“治方不出成见,其治病多奇中”效果很好。他的特长,一是治时疫传染病,二是治痧痘。关于流行性外感热病的治疗方法,他依据温热论方法,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在辨证施治方面,勇于打破前人的常规,因而疗效甚佳。

博采众长

叶天士除了在温热病学方面有很大贡献外,对李东垣(1180—1251)的《脾胃论》也有很好的研究和发挥。他说:“内伤必取法于东垣。”可见其对内伤的认识是基于李东垣学说的基础上的。李东垣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

然而,他对脾胃学说的认识,又较之李东垣有进步。比如,他对虚劳咳嗽所出现形肌日瘦、食减、自利、腹痛、寒热等证,认为是脾胃受伤,气不摄阴所致,不必治疗咳嗽清滋,而要选用戊已汤(黄连、白芍、吴茱萸),加五味摄阴就够了。如果久咳伤阴,致使土不生金的脏腑阴血津液损伤者,宜用益气甘温药来调养,自然能收到“有形生于无形”的妙用。对于久咳不已,冷热皆能致病,他认为宜以辛温、辛凉佐以甘温护中,可获培土生金之效。

叶天士信守“三人行,必有吾师”的古训,不管什么人,只要比自己有本事,他都希望拜之为师。这样,他的老师有长辈,有同行,有病人,甚至有和尚。当他打听到某人善治某病就欣然前往,学成才离去。从十二岁到十八岁仅六年,他除了继承家学外,先后登门求教过的名医就有十七人之多。叶天士虚心求教,“师门深广”,令人钦佩。

有一次,一位上京应考的举人路过苏州,请叶天士诊治。叶天士为他诊脉,问其症。举人说:“我无其他不适,只是每天都感口渴,时日已久。”叶天士便劝那位举人不要赴考,说他内热太重,得了消渴病(糖尿病),不出百日,必不可救。举人虽心里疑惧但应试心切,仍然启程北上。走到镇江,他听说有个老僧能治病就去求治,老僧的诊断和叶天士的诊断一模一样。可是,叶天士当时拿不出办法,老僧却把防治的方案具体地告诉举人:“既有其病,必有治方。从今天起你每天以梨为生,口渴吃梨,饿了也吃梨,坚持吃一百天,自然会好。”

那位举人按嘱咐每天吃梨,果然一路平安无事。当他衣锦还乡在苏州又遇见叶天士时,便把经过一五一十地说明。叶天士知道老僧的医术高明,就扮成穷人到庙里拜他为师,并改名“张小三”。他每天起早摸黑,除挑水、砍柴等外,就挤时间精心学医。老僧见他勤奋好学很喜欢他,每次出诊都带他一起去。经过三年刻苦学习,叶天士把老僧的医术全部学到手。有一天,老僧对叶天士说:“张小三可以回去了,凭你现在的医术,就可赛过江南叶天士了。”

叶天士还开辟了清代传染病学的治疗方法,至今一些医家在处方用药上仍然保留叶氏学说的影响。虽然他医术很高,但很谦虚,不愿将自己不成熟的意见著书遗害后人。清人沈德潜在《香岩传》中记载:叶天士活了八十岁,临死告诫他孩子:“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以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

新闻推荐

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 “剑指”6类顽瘴痼疾

新华社北京7月12日电(记者刘奕湛)记者近日从中央政法委获悉,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试点工作已启动,将对违反防止干预司法“三...

SSI ļʱ
SSI ļʱ
相关阅读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