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承载中华文脉的旷世珍本
本月初,一则来自法国巴黎的消息震惊了整个艺术品拍卖界,两卷明代嘉靖抄本的《永乐大典》重新现世,并以640万欧元的价格最终被人拍走。来自法国的拍卖商们显然不太了解这两卷书本的价值,最初给出的估价极低,而随着拍卖的开始,这两卷书一次又一次地刷新了法国人对中国文物的认识。据说,竞拍现场气氛异常激烈,而当最后《永乐大典》被中国竞拍者拍走时,拍卖方还为这一结果而惊叹不已。的确,与那些造型美观、内容充满东方气息的造像、书画或者工艺品相比,《永乐大典》在形式上没有那么多可以吸引人的地方,说到底,它只不过是用方块字写成的书而已;但是,就这两卷平平无奇的书,对中国人而言却意义重大,它的价值并不是某一件精美的瓷器或者别致的塑像能够比拟的,在《永乐大典》的字里行间,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传承,它不是一般的文物,而是实实在在的国宝。
前无古人的鸿篇巨制
《永乐大典》有多大?2012年,中华书局对当时已经发现了的《永乐大典》进行了整理和影印,一共整理出八百余卷,分为11册出版。而据史料记载,《永乐大典》在最初共有两万两千八百七十七卷,现存的八百余卷简直可以说是九牛之一毛,有人说以现在的存世量,“读完《永乐大典》并不是什么难事”,在玩笑之中,则更多的是对这一文化珍宝无法以全貌现于人间的嗟叹。
都说“盛世修书”,大明到了永乐皇帝朱棣执政之时国力鼎盛,经济的发达推动着文化的繁荣,永乐皇帝便想编纂一部前无古人的类书,将天下所有书籍的内容汇聚在一起,一方面以便后世查考,另一方面也能彰显自己的文治武功,而这样一部书,其书名也必然威武霸气,叫作《文献大成》。当时,主持编纂《文献大成》的便是人称“大明第一才子”的解缙,他领着一百余名饱读诗书之士整整忙了一年,结果永乐皇帝却对整理出来的书稿极为不满,认为其中收录的书籍还是太少。永乐皇帝命令解缙重新编订这部书,并派了当时担任太子少傅的姚广孝来监督这部类书的编纂,不仅如此,皇帝还将编纂的队伍扩大到了两千余人。这支浩浩荡荡的队伍历经两年有余,共成书两万两千余卷,仅目录就有六十余卷,永乐皇帝见到这部令人叹为观止的巨著也十分满意,他亲笔为之作序,并为其命名为《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被编纂出来之后,明朝历代皇帝便将其束之高阁,绝少有人问津,直到嘉靖皇帝即位,才又对《永乐大典》重新重视了起来。嘉靖皇帝对《永乐大典》有着非同常人的兴趣,有事没事就会找来几册翻阅一下,嘉靖三十六年,宫中大火,在火灾之后,这位皇帝首先想到的就是对《永乐大典》进行保护。自《永乐大典》编撰以来,这部书一直没有副本,这次大火幸好是没有烧到《永乐大典》,如果万一有个闪失,这部永乐皇帝本来想流传千古的巨制就将毁于一旦,于是,嘉靖皇帝立即命令名臣徐阶主持重录《永乐大典》。这一录就是整整六年,徐阶带领数百号人将正本的《永乐大典》原封不动地又抄录了一遍,无论是版式还是文字,甚至是字体和分行,都和正本丝毫不差,为了保证工作的质量,抄录时甚至有这样的规定:每人每天只能抄录三页,并且每录一册,都要经过层层检查。我们今天看到的《永乐大典》正是嘉靖时代的抄本。
命运多舛的文化珍宝
虽然嘉靖抄本已经尽善尽美,但人们还是想一窥永乐正本的真容,然而,自嘉靖之后的数百年间,正本就像在这世界上蒸发了一样,没有人知道它的下落。有人说《永乐大典》正本毁于某一次皇宫失火,但是历代损毁文物宫中均有记载,惟《永乐大典》没有所记阙如;有人说《永乐大典》毁于李自成进京时的战火,但这又是一笔糊涂账;还有人说《永乐大典》就没离开过嘉靖皇帝,由于嘉靖皇帝太爱这部前无古人的巨制了,在下葬时,便将其作为陪葬品带在了身边,埋在京郊十三陵中的永陵地宫。这一说法虽然由于永陵尚未发掘而无法被证实,却有着最大的可能性,毕竟,在重录《永乐大典》的时候,嘉靖皇帝曾经下令要将正本副本分藏在两处,藏在自己身边也许才是最安全的地方。
如果说《永乐大典》的正本作为陪葬品还有一丝完整保存下来的可能性,那么其副本的命运则更加令人唏嘘。历经岁月的沧桑,《永乐大典》的副本已经残缺不全,现存于世的也四散天涯,仅存的八百余卷竟散落在七八个国家,数十家机构或个人手中,还有一部分留在中国。
《永乐大典》嘉靖抄本的悲惨命运,开始得比我们想象中的要早。早在乾隆年间,由于编纂比《永乐大典》规模更大的《四库全书》,编撰者们需要从《永乐大典》中查考资料和线索,于是,在翻阅《永乐大典》的过程中,编撰者们便经常偷偷将《永乐大典》占为己有。而当《四库全书》编撰完毕,在清朝统治者眼里,成型于前朝的《永乐大典》就没有那么重要了,在疏于管理之下,偷窃《永乐大典》几乎变成了翰林院中人尽皆知的公开秘密。再加上后来清朝国势渐衰,外国侵略者还一度攻入北京,《永乐大典》和其他珍贵文物一样惨遭劫掠。仅仅是外国侵略也就罢了,清朝官员也投洋人之所好,中饱私囊,有些翰林院工作人员还主动将《永乐大典》从宫里偷出卖给洋人。光绪初年,重修翰林院,《永乐大典》剩有五千册左右,而当二十年后再次清点,这部巨制却仅仅剩下八百余册。前些日子被拍卖的两卷,正是在这个时候流传到海外的。
无法替代的精神地标
也许外国人永远也弄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人会对《永乐大典》如此着迷。
的确,如果就内容来说,《永乐大典》只是一部类书,“类书”说白了就是现在的数据库,里边的内容丰富而驳杂,而这些内容对一般读者并没有太大吸引力,例如这次被拍卖的就是“湖”和“丧”字两卷,其中主要记载的是与“湖”和“丧”字有关的内容,这些内容更适合专业人士进行查考。而且,在明代《永乐大典》编撰之后,清代还编撰了《四库全书》,其规模更胜于《永乐大典》,《永乐大典》中的内容在《四库全书》中也大多能够找到。
但是,《永乐大典》确实是中国人心中无法被替代的精神地标。
《四库全书》在编撰之时,其实是一边在修书,一边又在毁书,典籍中一些对清朝统治者不利的言辞或者史料在被编订的时候都被篡改或删除,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四库全书》其实是极不完整的。而相比之下,《永乐大典》中所记载的内容更加完整、真实。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有些事情的真相随着历史的发展渐渐湮灭,就连《四库全书》中也难以查考,那么,如果能够找到《永乐大典》,这一切问题可能就会迎刃而解。那些历史上的谜题、悬案、那些不再被人记起的山川、河流都会重新被人记起,讲述属于自己的故事。
而且,《永乐大典》还意味着中国文化的一脉相传,有一种说法是“没有《永乐大典》就没有二十四史”,这话说得没错,二十四史中的《旧唐书》等早在明末就已经失传,我们现在看到的版本正是清代编撰《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誊抄出来的。也正是因为这样,《永乐大典》就不仅仅是一部类书,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在《永乐大典》中,人们不但能够窥见那些失传已久的秘密,还能够找寻到中华文化繁荣、顽强、富有生命力的原因。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电从内蒙古自治区体育局23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受疫情影响推迟举办的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有望于今年年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