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停车难”亟待 合力打通“堵点”
为大力解决停车难问题,当前多地积极采取增供泊位数量、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治理效能等措施,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新华社记者走访沈阳、银川、南京等地发现,仍存在小区大量车位“宁空不租”、“智慧停车”变味、“乱停车”治理效果不佳、新建立体停车场闲置等问题,影响治理效果。
(8月2日新华网)
治理停车难是一项系统民生工程,各地频繁出台各种举措,但从现实来看,正如媒体报道,治理停车难还存在一些“堵点”。如,治理措施“变味”,推行“智慧停车”却在街道两侧划出停车线后分类收费,引来市民质疑;泊车资源闲置,部分小区地下空置停车位多达上千个;“乱停车”治理效果不佳等。
以泊车资源闲置为例,有的小区对地下车位强行“只卖不租”,甚至是“宁空不租”,而这背后主要原因在于出租车位资金回笼慢且可能影响房屋销售。另一方面,基于居民不愿购买相关车位的主要原因是,不少车位无法办理产权证且价格不菲。这就会容易导致居民停车难,且会促使街道违停乱放车辆现象出现。
有效治理停车难,其关键还在于打破这些“堵点”。一则,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当下真功夫。专家分析认为,理顺体制机制、强化法治治理、增加资源供给是当前“停车难”治理提速增效的发力方向。不过,这其中的基础是理顺体制机制,建立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统筹策动各方面力量和资源,就值得尝试。
二则,房地产开发商应多些“让利”之举。广州、西宁等地在当地管理规范中明确了允许车位出租是房地产销售必要条件之一。但是这样的规范性措施,并不是每个地方都有如此规定,在相关法规存在空白的当下,房地产开发商不妨打破“只卖不租”“宁空不租”窘境,通过让利于民,也体现出自身社会责任的担当。
三则,通过扶持政策增加资源供给。部分停车企业负责人建议有关部门应落实有政策依据的扶持办法。事实上,扶持政策跟进很有必要,因为,唯有让企业不吃亏,他们才能拥有运营好“停车事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另外,也期待社会力量的参与。值得称道的是,一些地方的党政机关敞开大门共享内部停车场,增加车位供给量,非常具有示范意义,期待更多企事业单位参与进来。如,此前媒体建议,充分利用公园绿地、旅游景点、人防设施的地下空间及高架桥下等空间,这些均值得尝试。总之,全社会综合发力,才能有效纾解停车难。
□杨玉龙
新闻推荐
这是8月2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现场画面。8月2日7时整,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3000牛发动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