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热点> 百态社会> 正文

为救人者卸下负担■ 土土绒

海南日报 2020-08-27 07:58

近日,一段“男子发病两名医学生施救无效痛哭”的视频引发关注。湖南常德火车站内,两名年轻女生跪地向一倒地男子进行心肺复苏与人工呼吸。不幸的是,该男子抢救无效离世。视频在网络热传后,引来一些恶评。幸好,男子的家属第一时间向救人女生致谢。可以看出,绝大多数人是赞扬救人行为的。但是,紧急情况之下救助他人,确实存在风险,见义勇为不能仅仅依靠社会的善意。

同样是抢救病人,2年多前的江苏南京,一名老人摔倒在地铁口后被送进医院,在没有家属签字的情况下,急诊科主任果断实施手术。家属赶到后,也对医生表达了感谢。事件引来众多网友点赞,但过程中的风险还是让人捏一把汗。

现实中,不是每个类似的故事都有这样美好的结局。就在同一天的辽宁锦州,120急救中心将一名病倒在路边的老年患者送至医院救治,患者经抢救清醒后,反问医生“抢救我干啥”。救治成功都要面对巨大的风险和不理解,万一不成功呢?

救人从来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只会收获感激。每一次紧急情况也千差万别,充满变量。2018年年底,福州小伙赵宇为了制止一男子对一女子的侵害,踹了男子一脚造成其内脏伤残,被以涉嫌故意伤害罪刑事拘留。后来在最高检的指导下,赵宇的行为最终被认定为正当防卫,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这一案例拓展了公民正当防卫的认定空间,弘扬了社会正气,成为鼓励见义勇为的标志性事件。

这两年,从民法总则到民法典,我国在立法方面积极致力于用良法推动善治。民法总则经过三次修改有关见义勇为的规定,最终确立了俗称“好人法”条款的相关法条。在今年审议通过的民法典中,这些法律条款得到了继承和沿用。

民法典的鼓励见义勇为,尽最大可能为紧急救助者卸下责任和心理负担,法律规定既明确,又顺应民心。但是在现实中,法律可能无法穷尽每一个细节。在紧急救助过程中,造成自己或他人损伤的后果如何担责,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

要让人们抛下顾虑心无旁骛地救人,全社会要做的还有很多。从社会观念上说,要对实施紧急救助者抱有足够善意,给予一定的宽容度。从司法机关来说,应该积极理解上位法精神,统一对救助行为的认定标准,以公正的司法实践推动公序良俗的建立。此外,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也不妨积极发挥作用,对见义勇为者给予物质奖励。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让“扶不扶”“救不救”不再是问题,消除见义勇为的后顾之忧,让社会充满浩然正气。(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新闻推荐

骗补、炒场租、改造难……哪些“短路”风险在妨碍充电桩建设提速?

“脱节”新华社发徐骏作新华社记者郭方达尹思源王辰阳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将“建设充电桩”列为加强“新基建”重...

SSI ļʱ
SSI ļʱ
相关阅读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