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冯友兰
■姚秦川
冯友兰1895年出生于河南南阳,字芝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曾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称誉为“现代新儒家”。生活中的冯友兰喜欢思考,脑袋里经常装有“十万个为什么”。除此之外,他还有另一大“嗜好”,就是喜欢帮助他人。
抗战初期,冯友兰和几位清华大学教授一起坐车从长沙赶往昆明,在途经镇南关时,司机通知大家,马上要过城门了,请大家不要将手放在窗外。当时,车上的其他人在听了司机的话后很快照办,唯有冯友兰听了感到好奇,他思忖,不就是过个城门嘛,为什么就不能将手放在窗外?放在窗外和不放在窗外有没有本质的区别?其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又是什么?
当时,一连串的问题萦绕在冯友兰的脑海里,司机的劝告他当然也没有往心里去,所以在车过城门时,他依旧没有将手臂从车窗外缩回来。令人痛惜的是,还没等冯友兰考虑明白,他的右手臂就因为撞到城门洞的墙壁上而造成粉碎性骨折。大家发现后都吃惊不已,立即嘱咐司机将车开往附近的医院,为冯友兰抓紧治病。
然而,令同行的人好气又好笑的是,面对骨折的手臂,冯友兰自己却显得很是淡定,他一边擦拭着脸上因疼痛而沁出来的汗水,一边和大伙开玩笑道:“我的情性就是这样的呆傻,难怪私下都给我起外号"呆若木鸡",希望大家以后见惯不怪。”冯友兰的一番话竟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起来。
1985年初,已到耄耋之龄的冯友兰意外地收到了辽宁省一位农村青年的来信。在信中,这位青年称他名叫张文,平日非常热爱哲学,一直将冯友兰当作自己的偶像。当时,张文还同时随信寄来了一篇他研究中国哲学的论文,希望能得到冯友兰的指教,并委婉地表达了想向冯友兰进一步学点知识的想法。
冯友兰仔细阅读了张文的论文后,先是惊讶,继而惊喜。惊讶的是,一个农村青年竟然对枯燥难懂的哲学如此热爱,惊喜的是他的论文一点也不比那些科班出身的人写得差。很快,冯友兰便给张文回信一封,热情地表示愿意和他就哲学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就这样,两个身份相差极大的人开始了书信往来。
时间一长,冯友兰从张文的来信中真真切切看到了这位农村青年朴实的品质以及所展露出来的才华。当年秋天,冯友兰经过深思熟虑,最后给张文写了一封信,真诚地邀请对方进京,一方面让他帮助自己整理文稿,一方面指导他进一步研究中国哲学。
能收到哲学大师的邀请,张文内心非常感动,立即动身前往北京。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他在京的一切费用,包括住宿、饮食等各方面的花销,都由冯友兰一并解决。最终在冯友兰的悉心教导下,张文学习起来如鱼得水,在哲学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一位农村青年成为声名显赫的大哲学家的助手,除了和张文对哲学的执着热爱以外,也展现出冯友兰爱才心切,古道热肠,不拘一格“帮”人才的热情和爱心。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9月4日电(记者潘洁)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4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说,蓬佩奥所谓“中国剥削美国”“摧毁美国就业”的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