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热点> 多彩国内> 正文

夏代早期“粮仓”长什么样? 5000多年前制造玉石器原始场景见过吗?出土即成网红!河南4项考古新发现揭秘

南国都市报 2020-11-29 08:55

偃师二里头都城遗址宫城南墙西段平面粮仓俯拍图出土的石质制玉工具——系列石刻刀玉石器生产作坊内的灶围叶县余庄遗址出土的陶器,该组陶器呈现出鲜明的礼制色彩

二里头遗址中心区“九宫格”式布局意味着什么?夏代早期“粮仓”长什么样?5000多年前制造玉石器原始场景是怎样的?近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举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新进展工作会,发布了5项重大考古新成果,其中河南占4项,分别是偃师二里头遗址、周口淮阳时庄遗址、平顶山叶县余庄遗址、南阳黄山遗址。

偃师二里头遗址

“最早的中国”或已出现

家族式分区而居

中国最早的王朝如何进行“城市规划”,不同区域以何为界?近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布最新考古成果:新发现的道路和墙垣,把二里头都城分为不同的网格区域,不同家族分区而居、居葬合一,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多网格式都城布局。

日前,考古人员在二里头遗址原有“井”字形主干道、“九宫格”式布局等基础上,发现“井”字形道路延伸范围更大,道路两侧多有墙垣。在宫西路以西新发现与宫西路、宫东路平行的道路,且宫西路与此道路、宫东路的距离大致接近。

新发现的道路和墙垣把二里头都城分为多个方正、规整的区域网格。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领队赵海涛说,这也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多网格式的都城布局。

“从目前的发掘来看,宫殿区依然在多网格的最中心区域,突显了宫殿区的核心地位。离宫殿区近的网格,多是贵族的居葬区,远的地区,还未发现高规格遗迹。”赵海涛说,这些发现为探索夏王朝的规划思想、礼仪制度、统治制度等问题提供重要资料。

历年来,二里头工作队曾在多个区域发现不同等级的建筑和墓葬,由于没有发现中心道路和围墙,无法判断整体布局。“如今新发现的道路和围墙把这些区域分为独立网格,每个网格应属不同的家族,说明二里头都城极可能已经出现了分区而居、区外设墙、居葬合一的城市布局。”赵海涛说。

淮阳时庄遗址

夏代“粮仓城邑”

近日,28座分布集中形制多样的夏代早期粮仓遗址在河南淮阳时庄遗址被发现。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用于粮食集中存储的“粮仓城邑”。

28座仓储遗迹集中分布在时庄遗址一处面积约5600平方米的人工垫筑台地上。考古人员在仓储遗迹底部检测出粟、黍类作物的成分,以及用于地面铺垫或编织物的芦苇类植物成分。“此外,土壤中也检测出黍素成分。结合仓储遗迹的建筑形制,判断其性质为粮仓。”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时庄遗址项目负责人曹艳朋说。

从整体布局上看,该台地外围有宽浅的围沟,中间是一座具有居住功能的连间房,28座粮仓围绕在房子外围。此外,在该区域发现的同时期遗存以粮仓遗迹为主,极少见灰坑、陶窑、墓葬等其他类型的遗迹。“说明这个聚落布局结构清晰,功能单一,因此我们推断时庄遗址是一处以储粮为主要功能的特殊城邑。”曹艳朋说。

通过对遗迹中的木炭进行碳十四测年数据显示,上述遗存的年代为距今3700到4000年左右,均已进入夏代纪年的范围。在曹艳朋看来,“粮仓城邑”的出现,说明中国早期国家已经开始对聚落功能进行专门划分。“

南阳市黄山遗址

现5000多年前

制造玉石器原始场景

玉钺、玉琮、耳珰、玉锛……穿越5000多年前中国的专业玉石器制造场逛一逛,能见识到不少宝贝。日前,河南省南阳市黄山遗址考古发现了10座距今5000多年的玉石器生产作坊,其中仰韶文化晚期的大型玉石器生产作坊3座、屈家岭文化时期玉石器生产作坊址7座。专家认为,这是一个具有大型玉石器生产“基地”性质的大遗址。

“此次考古发现填补了中原和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玉器作坊遗存的空白。在南北文化交流碰撞的关键地区、距今5000多年的关键时间为研究中华文明形成提供了关键材料。”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黄山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马俊才说。

其中,3座仰韶文化晚期的大型玉石器生产作坊属于“前坊后居木骨泥墙式”建筑。“该建筑遗址保存之好国内罕见,有两座面积均在120平方米以上,规划整齐、体量宏大、结构复杂。”马俊才说。房间内密布工匠们生产和生活用的陶器、石质工具,以及部分玉石器制品,基本再现了5000多年前的玉石器制作工艺流程:开料-制坯-修整成型-磨制-钻孔-刻花等。

此次考古出土了数量丰富的钻、刻刀、磨墩等石质工具,以及玉石料残次品、陶器、骨器等遗物。“这说明黄山遗址是仰韶文化晚期和屈家岭文化时期的一个专业玉石器制造场,是具有大型玉石器生产"基地"性质的大遗址。”

叶县余庄遗址

等级规格最高的

龙山文化墓葬群

煮肉的鼎、盛食物的豆、饮酒的觚……在4000多年前,这些随葬物品不仅要全套配齐,就连排放的位置可能都有讲究。近日,河南叶县余庄遗址出土了一组随葬陶器,这些陶器排列有序,器类成组,呈现出鲜明的礼制色彩。这也是目前中国考古发现的最早时期的带有明确礼制色彩的高规格成组明器。

据考古人员最新发掘发现,余庄遗址一座标号为M10的墓葬保存完好,墓内共出土33件随葬陶器。“这组陶器包括食器、酒器两大类,有鼎2件、罐2件、长颈壶1件、尊1件、高柄杯6件以及豆、觚、碗各7件,且排列有序,有很鲜明的礼制色彩。”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余庄遗址项目负责人吴伟华说。

“这组陶器形体较小,制作较好,属于明器。”吴伟华说,明器是古代人们去世时专用于随葬的器物,是生活中使用器物的模型。

此外,考古人员在标号为T0405的探方内也发现一组摆放有序的陶器,其中豆与觚依次摆放,数量均为7件,与10号墓内随葬的主要器物数量相同,反映出相同的礼制观念。“这不是偶然现象,在古代,礼器的使用规格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用来表明使用者的地位和身份。说明当时社会已经初步形成一定的礼器制度。”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说,从现有的考古发现来看,余庄遗址部分“遗存”可能已进入夏代纪年。

(本版文图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时隔39年的重逢见证科技伟力

■汉卿近日,来自山东菏泽的双胞胎姐妹花,在时隔39年后,在内蒙古包头与亲生父母相认。姐妹俩与家人朝夕相处,感受到了...

SSI ļʱ
SSI ļʱ
相关阅读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