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篮球意外受伤,球友无需担责;学生体育课受伤,学校需要担责厘清“运动受伤”权责
打篮球、踢足球发生意外,受伤一方能否要求赔偿?体育课上,有学生不小心受伤,学校是否需要承担责任?针对这些“侵权责任”纠纷,记者近日整理几则案例帮你厘清权责。
案例一:打篮球误伤眼睛,法院认定球友无责
2016年4月7日,在某中学就读的小高(化名)和小章(化名)放学后,与其他同学相约在学校篮球场打球。在争抢篮板时,小章的手无意中打到小高的左眼,致使他受伤。随后,小高被送往福州多个医院治疗,经医院诊断,小高的左眼视网膜脱离、左眼外伤性瞳孔散大,经过多次治疗仍未痊愈,最终鉴定为十级伤残。
事发后,学校补偿了小高的部分费用,但小章及其家人未支付相应费用。2017年,小高作为原告,将小章及其家人告上法庭,请求判令小章赔偿18000多元,并保留后续治疗费诉权。
法院经审理认为,篮球运动作为体育竞技运动,是身体直接接触的对抗性、竞技性运动,存在潜在的运动伤害风险,对于篮球运动中因身体对抗造成的伤害,每个参与者都可能是损害的制造者或风险承受者。运动参与者自愿参与运动,应认为参与运动者默示他人在符合运动规则的情况下,愿意承受通常由此而生的损害。同时对于体育运动中因他人行为造成的损害,除非有证据证明其损害系对方故意或者重大过失所为,否则对方不承担侵权责任。小高在自发组织的篮球运动抢篮板过程中受伤,虽与小章碰撞引起,但并非小章主观故意造成,无法认定小章存在过错。最终,法院驳回小高的诉讼请求。
案例二:学生体育课受伤,学校被判令赔偿损失
2016年11月2日下午,某中学初一年级学生小张参加该校的体育课,由体育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单杠测试。小张在结束测试后自由活动,体育老师则继续测试其他同学。随后,小张在双杠上活动时不慎摔下致伤。经过多家医院诊断,小张颈部、胸部、腹部、腰部等均出现损伤,前后花费40多万元仍无法治愈,出院后生活不能自理。事发后,小张及其家人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令赔偿损失。
法院认为,限制行为能力人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应当承担责任。学校双杠场地未按要求建造安全地面,存在安全隐患,且在上体育课期间未能对学生进行监督和管理,对小张的受伤存在过错,依法应承担主要责任;小张受伤时属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系采用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倒挂钩”方法攀上双杠,对其自身受伤负有一定过错,应承担次要责任。根据双方的过错,酌情判令小张对自己受伤承担30%的损失,学校承担70%的赔偿责任,判令保险公司赔偿小张55万元,学校赔偿19.8万元。
法官说法:竞技时受伤如系意外,则同行人无需担责
据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人民法院法官吴新竹介绍,竞技领域存在大量风险行为,参与者在竞逐中难免出现受伤环节,如果受伤属于一种意外,并非被侵权,则同行人无需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只有在一方存有故意或重大过失时才应承担侵权责任,符合过错责任原则。这也有利于裁判标准的统一,摆脱“谁伤谁有理”的桎梏。
如果根据民法典的规定,符合“自甘风险”的两个前提条件:一是自愿参加具有一定风险的文体活动;二是对方没有故意或重大过失。其中,适用范围为具有一定危险的文体活动,可包括专业体育运动、非专业体育运动、自助旅游等户外探险活动等。此外,行为人必须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按照一般正常智力水平可以预见危险的存在,并可做出理性的分析和有效的选择。(泉网)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电2020-2021赛季欧洲冠军联赛小组赛24日开始了第4轮的争夺,当天共产生了4支提前晋级的球队,分别是G组的巴塞罗那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