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热点> 多彩国内> 正文

读《人间有味》,看人生百态

三亚日报 2020-12-21 02:26

□李小丽

汪曾祺一生坎坷,却真正写出了纯粹的平常心。我们的生活之中常见的一草一木,在他的眼中和笔下显得格外有趣,品读汪曾祺的文章,能够让我们更加热爱这个世界。

《人间有味》是一本关于吃食和文化的散文集,内容涵盖了“五味”“鱼我所欲也”“吃食与文学”“四方实事”四辑。无论是杨花儿萝卜、端午的鸭蛋、故乡的野菜,还是栗子、豆腐、韭菜花,在他的描述之下,感觉都变成了垂涎欲滴的美食,这也是汪曾祺先生崇尚恬淡自然精神境界的写照。

书籍文字朴实、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食物和生活的热爱,让我们感受到:至味在人间。

汪曾祺说:“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要尝一尝。”汪曾祺的书看上去恬淡,不带任何功利心,书上的一草一本、一茶一盏都是生活的情怀。生活需要静静体会和品味,真正放下世俗和名利非常之难。

那用筷子头一扎下去,就会“吱”地冒出红油的咸鸭蛋;那鱼肉极细嫩、松而不散、汤味极鲜又开胃的虎头鲨氽汤;那清清纯纯、培养正气、最存鸡之本味的汽锅鸡;那比鸡还细嫩,入口无渣、甚滑,且有一股清香的鸡枞;那肉质细嫩,汤白如牛乳的昂嗤鱼。不管是我们吃过的还是没吃过的,在汪曾祺的笔下,娓娓道来,都展现出别样的“吃味”。

书中的很多东西,这些鸡鸭鱼肉、萝卜青菜豆腐、包子馒头糍粑,我也都吃过,拌菠菜、拌黄瓜、盐水鸭、水晶肴肉这些,也没少吃啊……怎么就吃不出汪老这么丰富的人间至味呢?

继续阅读,便会发现,汪老除了爱吃,也爱观察,更喜欢琢磨。

比如《咸菜和文化》。汪老了解北京的水疙瘩、天津的津冬菜、保定的春不老、上海人喜欢的咸菜肉丝和薛笋汤、云南曲靖的韭菜花、福建的黄萝卜、延边的腌蕨菜等等,他不仅吃,还去研究咸菜的起源,思考咸菜文化。但这种追溯又不同于考古学家寻找古文化那般,非要研究出个“根”。他更喜欢看得见、摸得着、尝得出、想得透的生活文化。

再比如对于“苦瓜是瓜吗?”汪老在小孙女的“启发”下,翻阅《辞海》,寻找自己已有的积累,探寻苦瓜的原产地。不仅如此,他还由苦瓜想到了几个关于文学创作的问题。他说:“我特别希望评论家、作家——特别是老作家,口味要杂一点,不要偏食。不要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否定、排斥。我希望他们能习惯类似苦瓜一样的作品,能吃出一点味道来。”

汪曾祺爱吃,会吃,且写得妙。汪曾祺每到一处,专走小街去看别人的烹饪手艺。更难能可贵的是,汪曾祺喜欢下厨房,用心去做,才使得他的书写自在如意,即使随手写下的“菜谱”,也充满了诗意。

比如他首创的“塞馅回锅油条”,此菜嚼之酥脆。因油条中有矾,略有涩味,比炸春卷味道好。还有他在家做饭招待美籍华人女作家聂华苓夫妇,其中有一大碗煮干丝。只见“华苓吃得淋漓尽致,最后端起碗来把剩余的汤汁都喝了”。这些文字,光读着就已经垂涎不已了。他说:“我不爱逛商店,爱逛菜场,看看那些碧绿生青、新鲜水灵的瓜菜,令人感到生之喜悦。”

《人间有味》,至味在人间,至爱在生活。汪老用文字写出一个个“家常菜”,处处散发着淡泊、宁静的“家常味”,交织着不同地区的风俗文化以及温暖细致的人生哲理。他说:“我不是像张大千那样的真正精于吃道的大家,我只是爱做做菜,爱琢磨如何能粗菜细做,爱谈吃。你们看,我所谈的都是家常小菜。谈吃,也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对文化的态度。”

汪曾祺走的地方多,记性又好,又用心,可谓博闻强记。我们平常人对食物,吃了便吃了,觉得好吃也便说一声“这个好吃”。汪曾祺觉得好吃,甚至觉得特别、有趣的食物,他都记在脑子里,先探个究竟,又一一写出来。

汪曾祺说:“一个文艺作者、一个作家、一个演员的口味最好杂一点,从北京的豆汁到广东的龙虱都尝尝;耳音要好一些,能多听懂几种方言,四川话、苏州话、扬州话。否则是个损失。”当然,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还不要紧,最重要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这也是《人间有味》蕴含的哲理。

新闻推荐

准噶尔盆地发现千亿立方米大气藏

据新华社乌鲁木齐12月18日电记者18日从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获悉,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段、呼图壁县境内的风险探井呼探1...

SSI ļʱ
SSI ļʱ
相关阅读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