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荔红诗百篇
■仲冬梅
“猴子身轻站树梢——荔枝”。这是《红楼梦》里打灯谜的时候,老祖宗贾母出的谜面,印象特别深刻,以至于那些才子佳人的谜语我一个都没记住,只记得了贾母的这个。究其原因,首先当然是谐音和形象,其次则是源于之前我对荔枝的印象,只有两首诗,晚唐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北宋大诗人苏轼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两相对照,未免有大雅大俗的强烈感——小杜和髯苏的诗,让荔枝是那么显贵;而贾母的这个谜语,又让它变得好像不过就是个水果而已。后来,年岁渐长,阅历渐增,慢慢地意识到,南方的水果中,荔枝也许是最为北方众人所熟知的,而这份熟知,则是多重因素共同促成的,首先自然是与倾国倾城的美人杨贵妃有关——她是那么美,以至于虽然大唐的大厦将倾,虽然表面上和她有脱不开的关系,唐人也不忍心责备她,看看《长恨歌》就知道了,所以,尽管这里小杜说“一骑红尘妃子笑”,也不是责备她,矛头直接指向了唐明皇。而荔枝,却借着与这天生丽质的美人的姻缘,变成了家喻户晓的水果。偏偏荔枝本身也那么美,衬得上国色天香的美人,也吸引了无数的诗人为其赋诗,只是,大多数的诗人是平庸的,不是他们的诗为这南国嘉果添彩,反而是他们的诗句,借着它的风采而得到了被后世之人阅读的机会。
白居易十八联诗写荔枝
唐朝疆域广大,唐人壮游天下。初盛唐时期诗人李頎的笔下,就已经闪现了荔枝的身影,他的《送刘四赴夏县》诗中就说“扶南甘蔗甜如蜜,杂以荔枝龙州橘”。但是李頎这诗既不著名,诗中荔枝也只是作为背景,所以很少有人注意到。荔枝真正成为诗人们吟咏的主角,大体上要到中晚唐时期。首当其冲,自然要说说白居易的诗《种荔枝》,虽然这首诗也可能属于戴叔伦。“红颗真珠诚可爱,白须太守亦何痴。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庭中种荔枝。”一首七绝,写出太守痴情的同时,也以极为精炼的语言写出了荔枝鲜明的特点:果实如同红色珍珠(古时候,真珠与珍珠通用);一棵荔枝种下去,至少十年才能结子。白须太守之痴即在于此:白须意味着年长,如此有年纪之人,却种下了至少十年才能结子的荔枝树。那个时候,都不晓得有谁能享受这甘美的果实了。诗情因此而回环荡漾,所以我相信是白居易的手笔。白居易做过忠州太守,戴叔伦却没有这样的经历。彼时,白居易不仅为荔枝写了这一首诗,还有其他的诗篇。有两首诗,题目都很长,其一题长诗也长:《题郡中荔枝诗十八韵兼寄万州杨八使君》,细致地从荔枝的生长地点(南土、北堂)、生长过程(春繁华、夏丹实),浓墨重彩地描绘荔枝殷红的果实是如何耀眼夺目,果肉是如何甘美芳甜。以及如此天生好物,距离帝都遥远,“不得充王赋”,但是却可以寄赠临近的友人。描画荔枝,诗人可谓不遗余力:“叶捧低垂户,枝攀重压墙。始因风弄色,渐与日争光。夕讶条悬火,朝惊树点妆。深于红踯躅,大校白槟榔。星缀连心朵,珠排耀眼房。紫罗裁衬壳,白玉裹填瓤。”从枝条的茂密,一直写到硕果累累,比喻层出不穷,唯恐读者不能想象荔枝的形状,核心就是抓住荔枝红色的壳,从各种角度取譬。不想夸耀白居易的诗写得怎样,但是十八韵——也就是十八联诗,如此长篇,足见白居易对荔枝的喜爱。
另一首诗《重寄荔枝与杨使君时闻杨使君欲种植故有落句之戏》“摘来正带凌晨露,寄去须凭下水船。映我绯衫浑不见,对公银印最相鲜。香连翠叶真堪画,红透青笼实可怜。闻道万州方欲种,愁君吃得是何年。”抓住荔枝红壳白肉的特点绾结宾主双方(我的红袍你的银印)尾联虽是戏言,也道出了荔枝要种下很多年后才能结果的特性。
白居易还有一首七绝,《荔枝楼对酒》:
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欲摘一枝倾一盏,西楼无客共谁尝。
也是抓住荔枝外壳的色泽写出了独对美酒嘉果却无人分享的些微惆怅。
于荔枝,白居易不但歌咏再三,还有一篇短文《荔枝图序》,寥寥百来字,就把荔枝的形状、习性等写得如在目前。最擅长抒写凡人常情的白居易,有长诗《长恨歌》歌咏绝代佳人杨贵妃,又有一系列的诗文摹写南国嘉果,对得起这一对天生尤物,也是诗文与美人嘉果之间的奇妙姻缘。
唯老杜诗可与荔枝较高低
中晚唐时期,还有其他诗人写下了与荔枝相关的诗句。比如不以诗名的殷尧藩写诗《送刘禹锡侍御出刺连州》,以“梅花清入罗浮梦,荔子红分广海程”,安慰远谪南荒的朋友。在这里,荔枝是与梅花可以相提并论的存在——我们都知道梅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超然地位,荔枝本身没有被人格化却足以与之并提,皆因荔枝的珍稀。张籍的《成都曲》则提及“新雨山头荔枝熟”,说明那个时候,成都也是荔枝产区。女诗人薛涛也不甘寂寞,写有《忆荔枝》“传闻象郡隔南荒,绛实丰肌不可忘。近有青衣连楚水,素浆还得类琼浆。”遥远的象郡(今广西崇左境内,与越南接壤)的荔枝让人难忘,蜀地的荔枝也同样美味无穷。素净的浆果美如琼浆。
诗人郑谷流寓四川的时候,写有《荔枝树》,“孤棹今来巴徼外,一枝烟雨思无穷……肠断渝泸霜霰薄,不教叶似灞陵红。”不仅写了渝泸地区有荔枝树,而且写了荔枝树常绿的特点。
晚唐曹松,那个写下“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曹松,也写了《南海陪郑司空游荔园》:“荔枝时节出旌斿,南国名园尽兴游。乱结罗纹照襟袖,别含琼露爽咽喉。叶中新火欺寒食,树上丹砂胜锦州。他日为霖不将去,也须图画取风流。”将荔枝的形色与对郑司空的祝福结合在一起,写出了荔枝的诱人。
诗人们各呈奇巧描画荔枝,都不外借助各色事物描摹荔枝的形貌色香。唯独黄庭坚与众不同,他写的荔枝是这样的:“王功权家荔枝绿,廖致平家绿荔枝。试倾一杯重碧色,快剥千颗轻红肌。拨醅葡萄未足数,堆盘马乳不同时。谁能同此胜绝味,唯有老杜东楼诗。”葡萄马乳都不足论,只有老杜的东楼诗篇,才能与荔枝的“胜绝”一较高低。这首诗的题目同样很长《廖致平送绿荔枝为戎州第一,王功权荔枝绿酒亦为戎州第一》,戎州就是今天的宜宾,王功权荔枝绿是五粮液的旧称,杜甫流寓宜宾的时候写有《东楼》。既是本地风光,又足以写出荔枝之好,同时又见黄庭坚诗歌特色。
蔡襄,那个宋朝书法四大家的蔡襄,也有《七月二十日食荔枝》的诗:
绛衣仙子过中元,别叶空枝去不还。应是天人知忆念,再生朱实慰衰颜。荔枝的季节过后,枝头再结新果,对于蔡襄这个闽人来说,也是新奇的事情,所以写诗记之。
苏东坡“日啖荔枝三百颗”
宋朝人写荔枝,首屈一指者自然是苏东坡。不但因为本文开头所引之诗“日啖荔枝三百颗“流传最广,也因为他的荔枝诗超越了他人。
东坡才高学富,每一个题目到手,如果他有兴趣,总是能花样翻新,出人意表。苏轼在惠州不过两年多,就写了四首以荔枝为题的诗。首先自然是赞叹荔枝之美的长篇古风《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以杨梅、卢橘、松檜为衬、以江瑶柱、河豚鱼的美味刻画。想象新奇,荔枝的形象也鲜明丰满,荔枝之珍贵与美好,跃然纸上。
可是,天生尤物,必然不能默默。由荔枝想到了前朝唐玄宗故事,想到了本朝丁谓、蔡襄进贡福建龙团茶,更想到了钱惟演在西京洛阳进贡牡丹花。于是有了备受纪昀赞叹“深得老杜神韵”的长诗《荔枝叹》。
绍圣三年,苏轼再度写下咏叹荔枝的诗《食荔枝》二首。其一生动地记录下他在惠州太守东堂食荔枝的故事,其二就是开篇所引的那首著名绝句。
荔枝入诗,延绵不绝。明清时期,岭南文化鹊起,本地文人而不是那些贬谪的文人开始加入歌咏荔枝的队伍。比如清人陈锡祺《荔枝词》:
湾前湾后总离离,一片红霞绕短篱。隔岸绿荷风乍起,蝉声催雨湿胭脂。
再比如清末民初,钟有誉《横塘竹枝词·五月》也写:
标红竖出染桃菲,两两龙舟夹水飞。不见主人炊白饭,黄昏犒得荔枝归。
以上,只是我随手检阅到的歌咏荔枝的诗篇,可谓挂一漏万。比如我就知道黄庭坚还写有不止一首《定风波》咏及荔枝,苏轼在定州任上的时候也歌咏过荔枝,等等。只能说,荔枝是诗人的爱物,虽然严格受限于地域,可是依然风靡,在入诗入画这一点上,在诸多的水果中,算得上是备受宠爱。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电第24届曹禺剧本奖新闻发布会12日在南京举行,5部获奖作品揭晓。这5部获奖作品分别是话剧《三湾,那一夜》(作者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