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海市长坡镇礼昌村 李会叶一家四世同堂的“时代变迁”昔日买不起自行车 今朝三辆轿车代步
南国都市报记者陈康文/图
父亲是60多年党龄老党员
今年58岁的李会叶,两个儿子都在海口创业,孙子也都在海口上学,除了照顾两个近百岁的父母外,还在村委会担任着村小组组长职务,平时村委会安排的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等事务并不少。说起父亲,李会叶认为父亲年轻时比自己更出色。
李会叶说,父亲李学维今年97岁,只有小学文化,但他为集体做了不少事,出了不少力。早在1948年就参加党的地下工作,成为烟塘片区的交通情报员;在1950年7月被大路区委抽调参加清匪、反霸等工作队。当时父亲年青力壮,还曾在破获一宗重大案件中立了功,受到组织表扬奖励。1951年下半年,因父亲表现突出,又被抽调到烟塘粮所负责收购粮食、花生工作。由于历史原因,父亲后来受了一些不白之冤,但父亲在1956年11月还是坚持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党员。后来担任村干部多年,带领村民从事大集体农业生产。
“母亲从没读过书,家庭条件不是很好,但对我们姐弟俩读书还是很重视。”李会叶说,母亲当时就想让儿女多读点书,没有像其他家庭那样让孩子老早辍学帮做农活,李会叶一直读到高中,姐姐也读了初中。
如今,李会叶担任着村干部,协助村委会工作。
靠橡胶种植勉强维持一家生计
“我们这一代也是以农业为主,家里当初土地到户时分得几亩田地,后来还开荒地种了几亩橡胶。”李会叶介绍,自己结婚成家后,仍跟父母在一起生活,围着几亩田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家庭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靠割橡胶。割橡胶更是辛苦活,半夜就要起床去胶林开割,那时候橡胶还有3元左右一公斤,割一天才有10多块钱收入,后来胶价跌得都不想去割了。为了改善家庭住房条件,一家人平时省吃俭用,过春节大人、孩子连一件新衣服都舍不得买。经过多年积累,后来,在保留原有3间老房子的基础上,终于又建起了三间瓦房,两个儿子结婚才有了新住所。
那时候,村里道路还是泥土路,到烟塘镇墟要走半小个时的路程,家里连自行车都买不起。两个儿子成家后,全家生活条件虽然一般,三代人还是在一起生活,其乐融融。
孩子创业日子越来越红火
李清俊是李会叶的二儿子,读书毕业后没有跟父母一样守着那几亩田地,而是直接去了海口打工。“大约在2007年,给别人打工只有300多元的工资。”谈起打工经历,李清俊说那也是个学习机会。他在一家广告公司干了三四年,挣的工资虽然不高,但把做广告印刷行业的业务基本都掌握了。
后来就自己开了个广告公司,凭借多年的经验,把广告业务越做越大,哥哥本来是给别人打工,李清俊的生意好了,也需要人手,就把哥哥也请到公司打工,兄弟俩共同经营。
今年9月秋季开学后,哥哥的女儿在老家烟塘小学毕业后,也被接到海口公办学校读初中。嫂子本来就在海口上班,这样一来,哥哥一家人平时都能在一起。
李清俊的两个孩子也在海口上小学和幼儿园,夫妻俩一边经营着公司业务,一边照料两个孩子的学习生活。
随着公司效益不断提升,这几年,他们购置了两辆小轿车,既方便兄弟俩跑业务,也为回老家看望父母和爷爷奶奶提供便利。现在家里有四个老人,相互照应,由于平时老人生病需要就医,为了方便出行,三年前,李清俊又给父亲买了一辆轿车。这个四代同堂现有11口人的大家庭,日子越过越好。
李清俊说,由于创业在海口,下一步他打算在海口买房长期定居,让一下代享受这个好时代。
扶贫措施带动全村经济发展
李会叶这个四代同堂之家在改革开放中由贫变富,他们村子的变化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礼昌村委会是个贫困村,地少人多,有15个自然村,共587户2540人。为了改善村里基础设施,2016年,礼昌村委会修建9.3公里乡村道路硬板化;铺设一条大头坡后埇村至礼昌村委会的供水管道,约11个村小组收益;全面改造低压线约6公里,解决堂下、塘尾、官一、官二、大木供电不足的问题。
为了解决贫困户脱贫后发展不足的问题,琼海市积极响应“全国贫困地区实施光伏(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扶贫工程”的部署,多方筹集资金,以长坡镇政府为建设业主,在礼昌村建设年产绿色电力10万度、贫困户年收益2000元、保持20年国家补贴收入的85千万光伏产业。项目建成后村里39户贫困户免费入股,项目已竣工验收,并成功并网运行,全村已有34户摆脱贫困。
目前礼昌村已完成饮水安全、农村电网改造、义务教育、文化卫生医疗、信息化建设等整村推进扶贫多项措施,同时发展光伏发电下的蘑菇与木耳种植,提高土地利用率,创造新的土地价值,带动全村产业和经济发展。
新闻推荐
9月18日,在琼海分会场集中开工和签约5个重大项目,总额达12亿元。当天开工和签约的项目分为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