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琼海阳江镇文化站原站长庞启江:几十年执着传承红色娘子军精神

南国都市报 2019-12-10 23:39

琼海工匠小档案姓名:庞启江编号:06身份:海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要在三四厘米的方章上要刻下一个红色娘子军头像,需要一至三天时间。脸上皱纹、头发鬓角、眉目浓淡……这是琼海市阳江镇退休老干部庞启江近期正忙活的事,他计划用三年时间,雕刻有遗照的娘子军方章90人(个)。

他为了研究娘子军精神已奔波了几十年,撰写了《红色娘子军传》《天涯琼花》《海南红色第一镇》《乳娘》等著作作品,只为了“红色娘子军的精神,能传承下去”。

南国都市报记者陈康文/图

跨镇走县流汗历险只为挖掘红色娘子军精神

琼海阳江镇是红色娘子军的诞生地,庞启江的家也在革命老区琼海阳江,和红色娘子军同乡同土。庞启江是一位饱经风霜却兴趣广泛,号称多才多艺的文化人物;当过教师、放过电影、历任镇党校、文化、广电、社会事务中心主任等“长”字职务,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曾制作自编自绘自弹自唱自打快板的电影幻灯片在全岛各县市表演,获“原农业部、林业部、文化部、广播影视部、国家科委、中国科协”联名表彰而知名。

庞启江长期在乡镇基层工作,十分酷爱绘画、摄影、雕塑,采集乡土人情风物,尤其是爱撰写革命传统题材的文章。他最早接触到娘子军是在他当教师的时候,娘子军被邀请到学校给师生们上传统教育的红课,在他心里就留下了震惊和疑惑:为什么会有红色娘子军?农村贫穷妇女也能拿枪打仗?

他从教师转岗到阳江公社党校、文化站工作后,更加想探寻红色娘子军的英勇事迹及革命精神。

为了研究挖掘红色娘子军的故事,庞启江先从琼海市民政局找到了红色娘子军的个人信息,一一核查确定,然后据此向有关的村委会发去《关于寻找红色娘子军的函》等函件,询问调查当地是否有红色娘子军或家属,通过健在的黄墩英、王时香等几位娘子军干部战士的回忆,查找还原红色娘子军群像。

至1999年,存活的红色娘子军只剩下24人。20世纪末,红色娘子军这些巾帼英雄已是耄耋老人,并陆续离世。快!要快!要立刻就做!就是这样的紧迫感,庞启江夹上一卷红布、一套红色娘子军军装,背上一台照相机,揣上一个笔记本,骑上一辆旧摩托车,开始了漫漫寻访娘子军之路。

当时交通不便,近的地方他就骑着一辆自行车去乡村寻找红色娘子军老战士和他们的家人,远的地方像万宁、定安、琼中、陵水等市县,他就骑摩托车翻山越岭去探访。

有一次在博鳌留客村雇船渡万泉河到乐城墟时,小木船行驶到河中间翻了,好在摩托车挂在树头上了,人车获救。

花钱费力不言悔退休后投入全部精力

1999年起,为寻觅红色娘子军战斗过的旧址遗迹,庞启江跨镇走县、走乡串村,多次爬上六连岭、中平仔山,三次翻越母瑞山、马鞍岭,三次走遍万泉河两岸。

几十年来,他几乎牺牲了所有节假日:不是在走村串户寻访、拍摄,就是在家整理采集的相关历史资料。特别是在2011年退休后,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研究红色娘子军的事迹中。

为记录还原红色娘子军的传奇经历,庞启江整整用15年时间收集整理了大量图文资料,撰写了41万字的《红色娘子军传》,该书主要以红色娘子军连长冯增敏和几位红色娘子军连连干部的风雨人生为主线,重点描述了全体红色娘子军从大革命时期的花季时节,直至二十一世纪耄耋之年的风雨历程,真实客观、人性化地反映了这批农村妇女的坎坷人生,讴歌了她们为追求自由而艰苦拼搏的精神,可读性强,2016年获海南省文学大奖,成为琼海市研究红色娘子军的珍贵史料。

“晚上常常写到凌晨三四点,老婆起床去割胶还问"怎么起这么早",其实我还没睡觉。”庞启江说起当时写作过程直摇头。他说,白天采集到的信息他都会用日记形式先记录下来,免得时间久了忘记。所以,那时候晚上熬夜到凌晨都是常事。

庞启江说,那些年走访在世的老战士时,听到最多的是她们的战斗故事与艰辛岁月,老人们讲着讲着就会忍不住落泪,自己也常被感染得泪流满面。红色娘子军是一个群体,从本镇最熟悉的一个人线索找起,一个接一个地顺着线索越挖越深,就像拔地瓜一样,停不下来了。

到目前,他除了撰写了《红色娘子军传》《天涯琼花》《乡土芬芳》《乳娘》《海南红色第一镇》《凤之梦》等八九本关于红色娘子军文学作品外,正在编著长篇史记文学《乐四风云录》、电视剧本《巾帼豪杰冯增敏》。

他说,在有生之年要尽己所能,通过多种方式把红色娘子军的精神继承下来,传承下去。

新闻推荐

琼海:讲好文旅故事 凭借实力“圈粉”

上接A01版“鱼珠高举,蛟龙游动,鲤鱼穿梭,是我从来没看过的表演。”胡菲拿出手机给记者看当时录下的视频,这也成为她再次...

SSI ļʱ
SSI ļʱ
相关阅读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