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不断的南洋商事
在海口骑楼的文化基因中,南洋总是绕不开的一部分。清代以来,一批批海南人踏着风浪下南洋谋生,其中佼佼者历经闯荡而能发家致富。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部分华侨又陆续回海口建起了具有南洋风格的骑楼。
海口骑楼的形成,与海南与南洋之间的经贸往来密切相关。上世纪30年代,华侨对海口的投资达到高潮。作为城市商贸的时代特征,带着南洋风格的骑楼贯穿了当时海口经济发展的全过程。
片片帆影下南洋
清初曾执行海禁数十年,直至施琅收复台湾后,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开放了海禁,之后洋商洋行纷至沓来。海南也受其影响,与南洋等地的经贸往来活跃起来。
据1826年出版的《亚细亚杂志》“海南岛”一文中记载:“当十九世纪初叶,每年由海南开赴暹罗的民船者不下四十只,开赴交趾支那北部的通常有五十只。船的载重有百吨乃至一百五十九吨,这种从事外国贸易的船,虽然是小型,但为数甚多。”
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分别签订《天津条约》后,海口成为对外通商口岸,而当时列强在南洋大规模垦荒、开矿、筑路、设工厂,于是大批穷困的海南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到南洋谋生。他们在南洋通过同乡宗亲相互扶持,形成了一些帮会。
1890年,乐会县华侨何达启在海口开设森堡船务公司,第一次驾驶轮船载客出洋,开辟了海口至东南亚的新航线,大大缩短了两地间的航程。随着交通改善,出洋的海南人数量大增。据相关资料统计,从1876年至1898年的23年间,通过客运出洋的琼侨人数达24.47万人次左右,平均每年1万余人次出洋。
据新加坡1881年的一项人口统计:“琼州籍有8300人,以文昌、会同、乐会籍居多。”那时居住在暹罗、安南、马六甲和槟城等地的海南人有数千人。当时出洋者,多为生活所迫,孤身独行,不带家眷,也不打算在外作长期居留,一旦赚钱便返还家乡。
咸丰八年(1858年),琼海琼剧班开始流入东南亚各地演出。名旦李凤兰系会同人,成名很早,赴东南亚各地演出后,留居南洋立班演出,她也是琼海最早出洋的女性。
有清一代,海南人下南洋大多是作为廉价劳动力甚至是“苦力”去到东南亚各国,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在艰苦劳动中死去,也有部分幸存的华工后来在海外事业发展中成为成功的商人。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海外华侨资本逐渐形成,为华侨回国投资奠定了强大的经济基础,这也为海口骑楼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栋栋骑楼诉侨情
海口辟为通商口岸后,渐渐成为面向南洋(即东南亚)的一个商贸中心,形成了繁华的商业城市风格。
清末民初,海口的海运航线可到达曼谷、吉隆坡、新加坡、西贡、海防以及我国香港、厦门、台湾、广州、北海等地,活跃于东南亚与大陆沿海地区的琼籍人士,也将各地的建筑风格带回海口,形成了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欧亚混合的城市风貌。
据史料记载,1894年时还常有本地帆船载客往来于新加坡、暹罗等处。这些海南本地的帆船,从新加坡运载五金产品、煤油、棉布等商品前来海口,其后前往安南,运送安南的盐、猪、陶器等货物前往新加坡。直到清代光绪末年和宣统年间,这些走南洋的帆船才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载货量更大的轮船,也意味着海南与南洋的进一步联系与发展。
随着外贸的发展及外国轮船如潮而至,洋棉纱、石油等洋货进入了当时海口人的生活,而海南原来特有的家庭工业则遭受了沉重的打击,这也促使一部分海南人铤而走险下南洋谋生。而海口输出的货物,在当时则以生猪为大宗,输出税年达四万两,其次为牛、麻布袋、槟榔子等。
骑楼作为商业建筑,其发展需要宽泛的政策和良好的经济基础支撑。开放的政策与华侨雄厚的金融资本,为海口骑楼的发展和兴盛奠定了扎实基础。
清代末期,海外各地排华情况的日趋严重与清朝政府放宽华侨的回国政策,进一步促使华侨转向国内投资。资料显示,清政府颁布的《拟订华商办理实业爵赏章程》中明确鼓励华侨回国投资实业后,各地华侨开始纷纷回国投资实业。
进入二十世纪初期,海口迎来了商业的繁荣时期。当时海口市区只有不多的5万多人口,但却商铺林立,涉及诸多行业。1935年5月,当时的琼崖实业调查团对海口商业进行了调查,统计当时在海口共有涉及杂货、五金、九八行(代理业)、织造业等35个行业的572家店铺。
这其中,很大部分就是侨商的功劳。20世纪20至40年代,一些在外打出天地的南洋华侨陆续归来,引进了当时东南亚地区较为流行的骑楼建筑。街上出现了不少地标性骑楼样式商业建筑,如越南华侨吴乾椿先生投资建造的海口大厦;新加坡华侨王绍经家族投资建造的大亚旅馆、裕大商行;文昌归侨兴建的泰昌隆酒店等等。
著名侨商与骑楼
海口市博爱北路有一家名为“新裕大商场”的店铺,店铺所在的一栋骑楼名原叫“裕大楼”,现已改为“裕大公司”。与这栋骑楼相关的是王绍经家族。王绍经是琼海人,出生于1860年,少时家境贫寒,1884年到的新加坡一带谋生。王绍经历经各种坎坷创办起一系列产业。在南洋华侨中流传着“福建有个陈嘉庚,海南有个王绍经”的美誉。
王绍经之长子王先树,10多岁时便被父亲带到南洋,由于他精干好学,很快便熟悉了经商的门路。王绍经便让他往返于新加坡和海南之间做生意,王先树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裕大纱布公司和大亚酒店都是他所经营,一处是当时海口名媛的时尚之地,一处是海口富贾聚会之所。
骑楼常经营的一类生意还有“九八行”(土特产代理业),所谓“九八”,卖100元的货,代理商获2元,货主获98元,薄利多销。海口名媛吴玉琴家族当时所经营的“九八行”就曾名震一时。
吴玉琴早年留学新加坡,后嫁给海口梁氏家族的儿子,成为这个家族的实际掌门人。梁家经营的“九八行”生意,赤糖、槟榔、椰子、鱼干、虾米等,销路都很广,成为海口的著名商户。
除了琼籍侨商,也有不少外省侨商来到海口投资置业。侨商胡国廉原籍福建永定,在新加坡经商致富,号称“锡矿大王”。1908年,他决定在海南岛设立侨兴总公司,开发海南岛,他提出开发海南的方案,包括了“兴矿业、清荒地、广种植、讲畜牧、兴盐务、长森林、重渔业、筑马路、设轮船、开商埠”等十大产业。
如今行走在海口骑楼下,一栋栋骑楼廊廊相接,一条条花岗石板路四通八达,还有欧洲巴洛克风格的女儿墙、古老墙面上细致的雕刻,总将人带回那段海南华侨勤劳智慧的创业历史当中。
新闻推荐
寻访琼崖革命遗址70年前的今天1950年3月20日,邓华率解放军15兵团指挥所进驻雷州半岛南端赤坎村,直接指挥渡海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