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片《红色娘子军》 红色一片琼崖来
在以“红”色命名的红色文艺作品中,《红色娘子军》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内容上,它是“琼崖革命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缩影,预示了海南解放的必然性。在艺术上,承继了红色文艺创作的各种优长,经过多种文艺形式的表现之后,故事情节和表现手段日趋完美,影响力极为广泛,从而成为海南文化的金名片。
一个革命战士的成长之路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红色文艺创作的高峰期,1961年公映的《红色娘子军》则是红色电影的典型代表。作为一个经典文本,《红色娘子军》通过吴琼花三次升华转变,很好地叙述了一个革命战士的成长。
琼花的父亲被椰林寨土豪南霸天毒打致死,自己也被迫成为女奴,深受欺压,但是多次逃跑都被抓回,受到更严厉的毒打。红军干部洪常青以华侨富商的身份来到椰林寨,得到南霸天的赏识,希望能够借以扩充反动势力,为其大摆筵席。离开椰林寨时,洪常青以找“通房丫头”的名义带走吴琼花。在洪常青的指引下,琼花投奔红色娘子军,并被吸纳为战士,从而走上复仇革命的道路。从被压迫者走向反抗者,这是琼花的第一次转变。琼花的选择,证明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证明了暴力革命的合理性和正当性。
在一次执行侦察任务时,琼花路遇南霸天,血海深仇让她难以抑制心头怒火,因此愤而向其开枪,从而暴露了娘子军的行踪。娘子军连长对其进行严厉批评,并认为她野性难驯,要将其赶出娘子军队伍。在党代表洪常青的批评教育下,琼花认识到,参加革命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报个人私仇,而是应当着眼于千千万万穷苦老百姓,应当着眼于解放整个无产阶级,思想上得到极大升华。这是琼花的第二次转变。吴琼花的转变,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少最初参加革命的穷苦老百姓的心路历程的写照,具有相当的代表性。这也是“琼崖革命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精神内核。
洪常青是吴琼花的革命引路人,也是其入党介绍人。为了掩护娘子军撤退,洪常青负重伤而被捕,他当场拒绝了南霸天的利诱,写下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洪常青,还有后来人”的绝命诗而英勇献身。吴琼花强忍悲痛亲眼目睹洪常青英勇就义的场景,思想上进一步升华,从一个合格的战士成长为共产党员,从而完成第三次转变。琼花在洪常青之后继任娘子军党代表,率领娘子军解放了椰林寨,枪决南霸天,然后走向新的革命征程。红色革命之所以在诸多挫折中走向胜利,就在于一代又一代革命者艰苦卓绝的努力。
“吴琼花”扮演者:海南就像自己的家
影片《红色娘子军》是一个优秀的创作团队奉献给全国人民的惊喜。这个创作团队也因为《红色娘子军》获得海南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的认可。正因为如此,他们都建构起浓厚的海南情缘。
编剧梁信本来是武将出身,曾参加很多著名战役。1958年,他到海南探视老战友,在了解红色娘子军的情况之后,深深感动,进一步采访调查,从而写出了《琼岛英雄花》的剧本,这也是他人生中创作的第一部电影剧本,后来被谢晋拍摄成彩色故事片《红色娘子军》,从而誉满天下。梁信曾回忆说:“到海南岛之前原准备到武汉高级步兵学校改学军事。如果没有"娘子军"剧本,也许我下半辈子是另一种命运。”
作为年轻的导演,谢晋因为《女篮五号》崭露头角,但是更因为《红色娘子军》而备受关注。为了《红色娘子军》,谢晋曾三次来到海南。他于1958年只身来到海南选景;1959年带领主创人员再次来到海南体验生活,并与当年担任娘子军连指导员的冯增敏多次交谈,1960年带领摄制组到海南拍摄外景,时间长达几个月。2005年11月,谢晋带领当年的剧组成员祝希娟、牛犇等再次回到海南,看望“娘子军”亲人。他们在琼海的红色娘子军纪念园内高唱《红色娘子军》的主题曲“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2007年,谢晋和牛犇再次来到琼海,代表央视系列片《祖国不会忘记》剧组,看望健在的11位娘子军老战士。
看过《红色娘子军》的观众一定对骑着白马的翩翩男子洪常青印象深刻。他由王心刚扮演。作为实力派演员的王心刚曾经被称为“银幕第一帅”,以至于有“女看王晓棠,男看王心刚”的说法。
2005年,时逢中国电影诞生100年,第14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在海南三亚的美丽之冠举行。已经73岁高龄的王心刚受邀出席电影节,这位曾让海南红遍全国的传奇人物受到海南人民的热烈欢迎。在电影节上,王心刚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并获中国电影百年百位优秀演员称号。
吴琼花那双“火辣辣的大眼睛”更是让人难忘,她是由当时还在上海戏剧学院读书的祝希娟扮演,祝希娟因此获得首届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2012年,华语电影高峰论坛暨十大华语电影颁奖仪式在海南举办,作为新中国第一位影后,祝希娟再次来到当年自己拍戏的地方,故地重游、寻访故人,她说,海南就像自己的家,能够记得当年拍戏的每个地方。
曾创造6亿人次的观影记录
《红色娘子军》在1961年公映之后,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在当时曾经创造了6亿人次的观影记录,并于1962年获得第一届百花奖、1964年第三届亚非电影节万隆奖,并被评为中国电影90周年十大优秀影片之一。其实,红色娘子军题材的创作并不仅仅局限于电影创作,还有其他多种艺术创作,它们共同丰富着“红色娘子军”大家庭。
1956年,广州军区政治部发出开展建军30周年征文活动的通知,当时在海南军区政治部做宣传工作的刘文韶在查资料的时候,从一本油印的关于琼崖纵队战史的小册子中发现有这样一句:“在中国工农红军琼崖独立师师部属下有一个女兵连,全连有一百二十人。”短短的文字给了他很大的震撼。在经过艰苦的实地考察和人物寻访之后,刘文韶创作了报告文学《红色娘子军》,并发表于《解放军文艺》1958年8月号上。1961年由梁信编剧、谢晋导演的《红色娘子军》正式公映,更是使得“红色娘子军”成为海南响当当的名片。
作为舞台艺术,“红色娘子军”也获得极大成功。早在1959年就有琼剧《红色娘子军》在海南各地巡回演出。2019年,为庆祝共和国成立70周年,琼剧《红色娘子军》再次复排重演,“旨在弘扬优秀文化、传承红色经典、提高文化自信”,获得观众认可。
1964年,根据电影《红色娘子军》改编的同名芭蕾舞剧首演获得成功。在特殊的政治年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更是成为为数不多的“样板戏”。经过几十年的反复打造,现在已经成为芭蕾舞剧史上经久不衰的经典剧目。1972年,《红色娘子军》由中国京剧团集体创作编排演出,并摄制成电影在全国上映。
作为海南文化的重要代表,“红色娘子军”还是景观展示的重要对象。比如琼海有红色娘子军纪念园、红色娘子军雕像,三亚推出实景影画《红色娘子军》,以真实山体为背景,并以高科技手段实现电影化实景场景转换,有很强的视听效果。此外,《红色娘子军》还有小说、电视剧等众多的艺术形式。
在几十年的发展中,红色娘子军从历史形象逐步发展成为艺术形象乃至文化形象。红色娘子军是现代民主革命的重要缩影,更是千百年来海南女性抗争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已经成为海南文化的金名片,在海南形象塑造和推广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郭彦杨晓晖通讯员王敬雄冯冰)4月26日至4月27日,琼海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大队路管员按照“路长制”“地网+工程”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