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故事的博鳌村庄
客居一晚琼海市博鳌镇,住在高层酒店,可一览众山小:碧绿苍翠的大地与一望无垠的大海衔接;长长的海岸线上,水浪拍岸;蜿蜒曲折的万泉河,流经这方土地,行舟其上,如履平地。万泉河两岸的人家,打开家门就见到水,见到绿,这是上苍赐给琼海人的礼物。
早有耳闻,博鳌有一个名声显赫的蔡家宅。我和友人阿邦来到一个叫做留客村的村庄,它盘踞在万泉河岸边上,蔡家宅就坐落于此。
在清朝末年,留客村的青壮年从村口的古渡口,也叫留客渡的地方乘船,经万泉河漂洋过海,在东南亚当“番客”谋生创业。
那时,留客村的蔡家森兄弟去了印度尼西亚从事橡胶种植和船务航运,成为印尼富甲一方的“番客”。多年后,蔡家森兄弟衣锦还乡,做了一件耀祖光宗的事——建起几座坚固、大方、豪华、新颖、别致的,像城堡一样的大宅房。这样的大宅房,在当年足以让同村人在外乡人面前炫耀一番,是挺有面子的事。后来,蔡家宅成为了保存得最为完整的海南侨乡民居的杰出代表,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单位,“海南侨乡第一宅”也由此声名远播。
走进86年前建造的蔡家大宅,我们不由得被老房子的高大坚固和气势所震撼。一座诺大的二层楼房设计精巧,中西合璧,青砖彩墙,小院天井通天,呈四合院模式,宅院冬暖夏凉。穿梭于大大小小的几十间房,隐约可闻见烟火气,仿佛它的主人还在宅院里穿行,言谈间的余音正绕梁而来。
蔡家宅在留客渡口前静静地卧着,伴随着万泉河的潺潺流水声走过了80多年,已经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老祖屋。近些年,这座老祖屋经过了修缮,依然没有丢失老成持重的气质,吸引着游客们从四面八方涌来。蔡家宅的一侧,是一棵可以几人合抱的重阳树,其树龄达800多年,粗大的树根盘结裸露,却依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大树与老祖屋相伴相生,也相得益彰。
蔡家宅还有一棵油棕树,斜卧于路边。我发现当初这棵油棕树倒伏前,树身笔直而粗大。倒伏后,树头翘起,一半的根须露出了地面,得不到足够的养分输送,它只能极其艰难地生长……蔡家宅与这棵大树命运相似。蔡家宅建于战争年代,因局势动荡,蔡家兄弟最终选择了告别这里,重走“番”路。“国破家亡,亲友凋残。”永远是蔡家人的伤痛。
硝烟岁月已远,现在的留客村正在大兴土木。村头展示的留客村规划建设一览图,让我们看到了蔡家宅的未来。
在万泉河古渡口,人们把“留客渡”三个字镌刻在一块大石上。离古渡口不远的水面上,人们将新打造起来的一艘大木船,停泊留在了那里。这样也好,还是让“留客渡”、大木船来讲述留客村和蔡家宅的历史吧。
离开留客村,我们顺着万泉河岸边又踏进了南强村,那是一座已经有几百年历史的古村。
在村巷里转悠,有直立于巷子里的灯杆,灯罩是欧美古典风格,有木杆上钉着一小块做工精巧的指示牌,它把我们引领到巷子的深处。从任何一处进去,都能游遍村子,而走错一个巷子口,却是半天都找不回来。
村巷幽深,红艳艳的三角梅探出青砖墙外来,凝神一看,一个青衣女子一闪不见了身影。正迷糊间,有琼剧悠悠地传来。
巷子里一路看过去,房子还是老房子,也是一色的青砖青瓦。随意走进一户人家院子,也是青砖漫地,物品归类有致,不显凌乱。有的人家院子还在青砖垒起的矮墙上,搁置了几盆栽种花木的盆景,多亏了这些盆景的衬托,那些青砖青瓦的房子,不再素面朝天,而是以最好的模样示人。更绝的是,一家民宿运用一段残缺的青砖围墙,烘托起一座通体透明的玻璃房……
村里有树。大树小树各有其名,它们的站姿不同,有直立笔挺的椰子树和槟榔树,有树冠簇拥的榕树、龙眼树,令我们目不暇接,双目中充盈了深深浅浅的绿……
村边有花海。在花田徜徉,走累了,村子里还有供人小憩的地方,摆放几张台桌长凳,人们可以在此砍椰果喝水,看庭前花开花落,侃村庄前生今世。
天色近晚,村里人家开始有了灯光。村外的万泉河,水波在荡漾,倒影里农家乐大排档的灯光和人影交织在一起。水面上,地面上,一样的光影迷离。
“过来呀,过来呀,来这边喝酒吃饭。”饭店的伙计在打着招呼。
恍惚间,一位老者出现在灯火阑珊处,举一樽酒杯,迎着客人走来,盛情邀约一同饮酒。
“如若客人愿意和邻居家的老大爷对饮一杯酒,我可隔着篱笆墙把他招呼过来。”有人开了腔。这话好熟,曾经在哪儿听过?哦,对了,这不就是唐代诗人杜甫笔下《客至》中“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的诗句吗?!我用手揉揉眼,再定睛一看,对面的“那灯火阑珊处”其实就是两个酒客在对饮,我不禁哑然失笑。
移步再看时,一束亮闪闪的灯光打在临近一家店的招牌上,上面写着“万泉河旧事农家乐”。我又笑了,是对它颔首而笑。
博鳌村庄,有故事的地方,也是让人记得住的地方。
新闻推荐
7月14日,由华浔品味装饰集团主办的博鳌论坛“饰界之声”在琼海博鳌举办。该论坛邀请各界专家针对家装行业如何走出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