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海潭门“渔二代”转产转型,做赶海文章,办特色民宿上岸“吃海”生活鲜美
核心提示
从耕海牧海到发展休闲渔业,吃“旅游饭”,如今,在琼海潭门镇,越来越多的“渔二代”选择“洗脚上岸”,转型转产。
“80后”莫壮森就是其中之一。开办民宿、发展“赶海游”、卖渔家特产……他以新的方式“吃海”,让日子比以往更加鲜甜。
■见习记者刘乐蒙
“现在半年的收入,比过去一年还多。从去年7月开张以来,已经有近700名游客住店,店里的营业额也达到了十几万元。”9月17日,在琼海市潭门镇排港村“渔生·乐余海宿”民宿内,“80后”老板莫壮森笑着告诉海南日报记者,赶海,如今已然成了店里的“金字招牌”。
近几年,潭门通过举办“潭门赶海节”等特色活动,吸引大量游客慕名前来,带动了本地渔民转产转业。“全家人都没想到,现在凭借一碗"旅游饭",日子比以前更鲜甜。”莫壮森说。
店外,海风微拂,出海和回港的渔船来来往往,码头依然是一幅繁忙景象;店内,刚赶海归来的孩子们,红扑扑的小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客人吃着渔家私房菜赞不绝口……
“时代真的变了。”看着眼前的一切,莫壮森的父亲、63岁的老渔民莫泽新的思绪,仿佛回到几十年前。
上世纪70年代,莫泽新开始在南海捕鱼谋生,一般两个月才能回港一次。“那时候航海设备落后,捕鱼风险高,每次出海家人都提心吊胆。有了4个孩子后,8口人挤在60多平方米的老宅里,和大多数渔民一样,靠天吃饭,一家人的生活过得紧巴巴”。上世纪80年代末,为了有更多时间照顾家庭,他开始转型做贩鱼生意,从挑着担子沿街叫卖海鲜,到后来在农贸市场摆地摊。直到有了固定摊位后,一家人的生活才逐渐好转。
去年7月,得知儿子想利用装修后的家宅做民宿,莫泽新极力反对,“村子位置偏僻、客流量小、配套不全,办民宿投入又大,这么做行得通吗?”
“父亲想将家里的生意交给我打理,不希望我走弯路。”莫壮森说,他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但他有自己的打算,经过不断劝说,父亲同意了他的选择。
一年多来,民宿积累的客源日益增多,莫泽新的思想观念,也在悄悄改变。当他看到一批批客人在民宿中购买虾酱、海鲜、干货等渔家产品,甚至一些“候鸟”打电话要求邮寄海鲜到内地时,他这才意识到,“儿子想得更远,也走到了更远”。
除了给自家产品“带货”,莫壮森还规划出一条“潭门赶海亲子游”路线:上午前往附近的南海博物馆参观,中午回店里品尝渔家私房菜,午休后体验琼海杂粮下午茶,傍晚去赶海挖螺,吃完晚饭再去海滩上抓螃蟹,晚上回到店里吃烧烤、看电影、唱歌……孩子玩得开心,大人满意民宿的住宿环境和服务,民宿生意格外红火。
莫壮森感慨地说,去年,排港村开始进行美丽渔村项目建设,渔村会客厅、风情酒吧、“渔村人家”主题形象公园、休闲步道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也给民宿带来了新的客源。
“镇上如今也在大力发展休闲渔业,我们也期待从中挖掘出新的旅游亮点。”下一步,莫壮森打算在经营民宿同时,接过父亲的老行当,依托传统渔业,实现渔旅融合发展。
(本报潭门9月23日电)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习霁鸿“没想到逛车展还能中大奖,感觉自己非常幸运!”9月18日上午,迎着风雨,琼海市民张女士又一次赶到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