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诗歌诵铁骨 文字藏深情 琼崖纵队后代讲述战火纷飞背后的温情故事

海口日报 2020-09-24 08:16

“先有国,后有家!”9月23日,琼崖革命先驱杨善集烈士遗物捐赠仪式暨纪念琼崖纵队成立93周年诗歌朗诵会在海南省史志馆举办。琼崖纵队后代用文字讲述了父辈投身革命的故事,寄托对革命先辈的哀思。

□本报记者赵汶

珍藏60多年的金属牙套

琼崖革命先驱杨善集烈士侄女杨庆英,今年已经83岁了。9月23日清晨一大早,她就起身梳妆打扮,整理行装,怀揣着伯父杨善集的遗物,奔赴海口。这一次,她要将伯父杨善集的2个金属牙套捐赠给海南省史志馆。

“省史志馆是红色基因库,承载了琼崖革命武装斗争23年红旗不倒的光辉历程。”杨庆英说,伯父杨善集是中共琼崖地方组织和琼崖讨逆革命军(后改编为琼崖工农红军、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琼崖纵队)的主要创建人,他的遗物在史志馆“红旗不倒”展厅安放,是最好的归宿。

杨庆英回忆,自己很小的时候,祖母就一遍遍地讲述伯父杨善集投身革命的故事。在她心中,年仅27岁就英勇牺牲的伯父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1953年7月,原琼东县人民政府在县城嘉积镇兴建杨善集烈士陵园,拟将杨善集烈士遗骸迁到陵园安葬。1955年,正在嘉积中学读书的杨庆英接到通知参加伯父杨善集烈士迁墓工作。在杨善集原葬地挖掘出遗骸时,在场的一位领导从杨善集遗骸中捡出2个金属牙套递给她,让她收下,给家人留个念想。从此,杨庆英便把2个金属牙套当作传家宝一直珍藏至今。

如今,杨庆英觉得自己年岁已高,担心时日不多,为防不测,她决定将这2个金属牙套捐赠给省史志馆收藏展览。

父亲留下的黑色钢笔

“父亲走了/留下一支钢笔/父亲生前/与它形影不离/它伴随父亲接应大军/欢庆解放……”这是琼崖纵队革命先辈王琼明的儿子王俊为父亲写下的诗歌《父亲的钢笔》。

王俊回忆,一支黑色派克钢笔、一个放大镜、一个高度近视镜,是父亲日常必备物品。因为喜爱看书,父亲从小就在牛背上坐着看书,结果影响了视力,只能戴眼镜,用放大镜读书看报。而这支钢笔,是父亲的一个战利品。它曾伴随父亲走过枪林弹雨,是父亲常年随身携带的物品。从他懂事起,就不曾见过父亲和这支钢笔分离。家中珍藏的很多书籍,都有这支钢笔留下的印迹。

王俊印象中的父亲是十分严厉的。在他小时候,写作业时必须端端正正地坐着,作业本上必须干干净净,不许有过多涂改的痕迹。这样的父亲,让他又爱又怕。

在王俊10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只留下这只钢笔。作为历史的见证,作为父亲一生的纪念,他也曾用这支钢笔书写读书笔记、写作文。后来,这支钢笔坏了,王俊就将它珍藏起来,用于缅怀父亲。

女战士沾满血迹的笔记本

“为了不让战友落入虎口/你举起手枪瞄准来敌/日寇包围了草寮/天色暗下/战友脱险/你却倒在血泊中/身下压着写满敌情的笔记/这是1945年的2月/岁月模糊了血迹……”这是琼崖纵队后代吴俐玫为琼崖纵队烈士胡花莲所作的诗歌《笔记本》。当天,记者联系到胡花莲的继子林少青和林少川,听他们讲述关于这本笔记本的故事。

胡花莲是林少青和林少川父亲的第一任妻子,1945年2月在战场为了掩护战友撤退牺牲,时年22岁,无子女。

“当时我父亲赶到现场,发现母亲的身下有一本笔记本和一块带血的手帕。”林少青回忆,笔记本中记录了中国共产党的政策理论、如何做好群众工作等内容。过去,父亲在世时,常会拿着笔记本睹物思人。

林少川称,每年清明节,他都会带着孩子去祭拜母亲,讲述母亲生前的故事,教育他们要热爱国家,热爱生活。

新闻推荐

多重大奖回馈观展市民“逛展还能中大奖”

本报海口9月20日讯(记者王培琳)2020海报集团金秋车展进行的4天中,除了展馆内各个品牌款项的车辆“主角”,每天16时许,B馆...

SSI ļʱ
SSI ļʱ
相关阅读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