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海南> 琼中新闻> 正文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新市农场退休干部刘荣贵 一生辛劳不服老 帮扶乡亲谱新曲

海南日报 2018-11-02 07:20

■本报记者郭畅通讯员陈欢欢

10月31日凌晨3点,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新市农场,72岁的刘荣贵跟往常一样,在胶林里娴熟地挥动胶刀。“种树割胶,50年,早就习惯了。”刘荣贵感慨地说,这些橡胶树都是自己和老伴的汗水结晶,对它们有深厚的感情。

“大女儿总是"骂"我:割了这么多年橡胶,该休息休息了,咱家现在经济宽裕,您喝喝茶、打打麻将、出岛旅游,我们举双手支持!”刘荣贵说,但只要身体允许,自己就愿意干活,还想帮乡亲们脱贫致富,这样的日子才踏实。

1968年,刘荣贵年满22岁,他心怀“建设海南”的使命,携手新婚妻子李少玲,从广东信宜来到海南琼中,一扎根便是50载光阴。

“启程时,我们只拎了一个木质行李箱,在路上折腾了8天。到了琼中新市农场,眼前一片荒山,做的第一件事是自己动手盖茅草房。”刘荣贵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句话极朴素,但已烙进了心里。

经历了半世风雨,如今的刘荣贵,已到古稀之年,但每年橡胶开割的月份,他总是凌晨两点起床,一个背篓、一把胶刀、一双雨鞋,一头扎进胶林里。

天蒙蒙亮时,刘荣贵骑着车回家,简单吃过早餐,他又换了一套“装备”向自家的槟榔园走去。“2500株橡胶树,1300株槟榔树,怕孩子忙不过来,我得搭把手。”刘荣贵说。

从刘荣贵的身上,海南日报记者看到了一种“不服老”的精神。据了解,刘荣贵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新市农场勤勤恳恳地工作,因为橡胶生产管理技术过硬,在1990年—2003年期间担任新市农场副场长一职,2008年退休后,辛勤打理着自家10亩农田。

直到现在,新市农场依然有很多职工喊刘荣贵“刘场长”。“上世纪60年代末,我和刘场长一起进农场干活,当年大家都吃不饱,我帮着他种过木薯、稻米,这些年他总是把这些"小事"挂在嘴上,只要我家有困难,他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新市农场退休职工王万贵说。

患难之交,刘荣贵没有忘。靠勤劳双手致富的他,不仅热心肠,更喜欢“雪中送炭”。近几个月,刘荣贵每天都会去看望新市农场退休职工何景仟。

2016年10月,何景仟的大孙子被查出患有白血病,全家人的生活陷入了困境。为了给孙子筹钱,已经退休的何景仟开始到附近工地打零工,但还没等赚到钱,何景仟就出了车祸,腿部受重伤。

刘荣贵让住在县城的大女儿去医院照顾何景仟的孙子,自己则多次出钱帮助何景仟。“我可以省吃俭用,但不能看着何景仟的家就这样垮掉,他家遭遇了不幸,我一定要出手相助。”刘荣贵说。

为了发挥余热,退休后的刘荣贵还加入了琼中福岛橡胶专业合作社,向合作社社员传授割胶经验。“刘场长手把手教大伙割胶,耐心地告诉我们"拿刀稳、接刀准、行刀轻、割胶快"等要领。”合作社社员欧阳玉兵说。

正是因为刘荣贵“不服老”的精神感染了身边很多人,他还被推举为琼中脱贫致富宣讲团成员,到各个乡村为贫困户传授种植、养殖技术,鼓励大家要摆脱懒惰陋习,摆脱“等靠要”思想,依靠勤劳的双手创造出美好生活。

10月29日晚,第107期海南省脱贫致富电视夜校邀请刘荣贵作为主讲老师,为大家讲述自己为建设海南岛奉献50年时光的故事。作为一名见证了海南50年飞速发展的亲历者,刘荣贵亲切地称如今的海南岛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充满着机遇和挑战,呼吁广大群众要“撸起袖子加油干”。

“我会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使命付诸实践。广东是我的故乡,但海南是我永远的家乡,只要还有能力就会坚持劳作,为建设美好新海南贡献自己的力量。”刘荣贵说。

(本报营根11月1日电)

新闻推荐

琼中丁架坡村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见成效2200只大鹅带来20万元收入

本报营根10月9日电(记者郭畅通讯员陈欢欢徐世国)“基地的2200只大鹅已被全部预定,预计总收入将达到20万元。”10月9日,在琼中...

SSI ļʱ
SSI ļʱ
相关新闻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