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中吊罗山乡长田村脱贫户陈文朝建起标准化生产线,延伸养蜂产业链家门口的“甜蜜车间”
■本报记者李梦瑶通讯员陈欢欢
顺着一根密封的不锈钢管道,储存在原料桶里的天然蜂蜜被缓缓输送到几米外的过滤器中,经过化蜜、粗滤、细滤、浓缩等多道工序,“去芜存菁”后的成品蜜等待着灌装封口……11月30日,位于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吊罗山乡长田村的一处小型厂房里,一条自动化蜂蜜提纯灌装加工生产线正高速运转。
“记者同志,我们的厂房是无菌作业,麻烦您先换下鞋,这边还有洗手液。”当天,得知海南日报记者到访,脱贫户陈文朝早早站在门口等待,热情相迎之余不忘严格“把关”厂房卫生。
与传统家庭作坊相比,这处厂房的确干净得一尘不染——不仅原料仓库、加工区、洗瓶间、外包间等功能区划分清晰,紫外线灯等卫生杀菌设备也一应俱全。“蜂蜜是吃到嘴里的东西,卫生可得保障。”陈文朝告诉海南日报记者,与传统散装销售的蜂蜜相比,他们生产的蜂蜜不仅卫生有保障,纯度也更高。
一个脱贫户,竟能在村里搭建起一条标准化的生产线?事情还要从2014年说起。
彼时,陈文朝因缺乏产业发展资金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帮扶干部的鼓励下开始踏上养蜂之路。由政府免费发放的15箱蜂种起步,陈文朝边养边学,养蜂规模很快发展至2016年的60余箱,年收入逾6万元,并于当年年底顺利脱贫。
尝到甜头后的陈文朝,决定进一步发展壮大养蜂产业,遂于2017年与人合伙成立了琼中黎苗寨养蜂专业合作社。“我们不仅通过自主育蜂王提高了蜂蜜产量,还早早吃上了旅游饭。”陈文朝颇为骄傲地回忆,吊罗山附近有许多天然瀑布经常吸引游客探访,在给一群游客免费当向导的过程中,他无意中提及自家养蜂,不曾想一下子竟卖掉了好几百斤蜂蜜。
心思活络的陈文朝嗅到了商机,他当即精心策划出一条采蜜探险乡村旅游路线,并与海口多家旅行社达成合作:由旅行社提供客源,陈文朝充当免费向导,让游客在探访蜜源地之余自愿购买蜂蜜。
2018年,琼中黎苗寨养蜂专业合作社的蜂巢发展到近千箱,蜂蜜产量达到了上万斤。“其中10%都是卖给了游客。”陈文朝告诉海南日报记者,眼看蜂蜜销路不愁,他在这一年动员了吊罗山乡长田村响土村共46户贫困户入股加入合作社,并于当年年底实现分红3.68万元,2019年分红4.84万元。
一切似乎都在朝好的方向发展,然而今年年初的一场疫情给了陈文朝当头一棒。
“受疫情防控的影响,我们的蜂蜜在线下没法销售,原本打算试试线上销售,却因为没有生产许可和食品质量安全认证,不能满足电商平台上架销售的条件。”眼看着一桶桶蜂蜜积压在库房,一个大胆的念头渐渐在陈文朝的脑海中萌生:搭建一条标准化的蜂蜜加工生产线。
“这是一件好事,吊罗山的蜜蜂采的都是百花蜜,酿出来的蜂蜜品质好,完全可以卖更好的价格。”琼中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是长田村的县级帮扶单位,在该局局长邓开扬看来,蜜蜂要想卖出好价钱,必须走标准化与品牌化道路。在他的推动下,琼中黎苗寨养蜂专业合作社很快争取到政府扶持资金50万元,这条承载众人期望的生产线也于11月中旬正式投产。
与此同时,阻碍蜂蜜“上行之路”的若干瓶颈也被一一打通:完成商标注册,拿到生产许可,通过第三方检测完成QS认证。等到批量生产后,消费者即可在电商平台上直接购买琼中黎苗寨养蜂专业合作社生产的“黎苗寨”牌蜂蜜。
而随着蜂蜜加工生产工作步入正轨,如今陈文朝又有了新的想法——开发马蜂酒、蜂蛹等衍生产品。“我们特地在厂房内设置了一间实验室,购买了一套食品安全检测仪器设备,接下来还会聘请一名专业的技术人员,在确保食品安全的情况下,进一步延伸养蜂产业链。”(本报营根12月4日电)
新闻推荐
琼中和平镇长沙村王圣金一家和睦相处,积极参与村中公益事务夫妻合力兴产业 致富不忘帮乡邻
王圣金家庭获“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本报记者李梦瑶这是一个平凡普通的农村家庭:丈夫王圣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