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中退休老干部刘荣贵用勤劳书写致富人生年逾七旬还很“拼”带动乡亲一起干他的家从茅草屋到瓦房再到县城的一幢楼房,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自1968年从广东信宜迁到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刘荣贵从住茅草房、瓦房到盖起两栋楼房,已在这块土地上整整耕耘了半个世纪。带动村民开荒,发展橡胶种植、鸡鸭养殖……尽管已从新市农场副场长岗位退休多年,这位干了一辈子农活的老人依旧一刻也闲不住。
从茅草屋到小洋楼
一分一毫攒起家业
挥起镰刀,手起刀落,杂草瞬间被夷为平地。在槟榔地里与记者见面时,刘荣贵正熟练地忙活着,干劲之足让人丝毫看不出他已逾古稀之年。
从广东老家迁到琼中新市农场5队的那一年,22岁的刘荣贵有着使不完的力气。为了填饱肚子,他种过木薯、甘蔗和蔬菜,也砍过木材,烧过砖。
上世纪70年代初,一把青菜只能卖3到5分钱,很多人都不愿种。刘荣贵不忍田地抛荒,硬是和10多个老乡一起开垦出20亩菜地。每天挑着百来斤菜,走上10多公里的泥巴山路去县城兜售,一天来回跑好几趟也是常有的事。“别看挣得不多,一分一分攒起来也是不少哩!”
刘荣贵的踏实肯干,吸引了同是信宜老乡的李少玲。刚刚过完1970年的春节,二十出头的李少玲便不管不顾地跟着他来到琼中。“那时候他还住着茅草屋呢,可我知道跟着他能有好日子过。”
“橡胶2500株,槟榔1300株,山茶成果100多株,10亩水田,鱼塘2亩,还有益智、果树、松树、鸡、鸭、鹅、蜂等等。”掰着指头数一数,刘荣贵而今的产业可谓是五花八门,“只要能挣钱,我都愿意尝试。”
在茅草屋里住了8年,而后搬进瓦房生活了30年,直到前几年两口子盖起现居住地5队的两层小洋楼,还在县城买地皮盖了一幢6层半的楼房。
只要有力气就要干
带动村民一起发展
刚到琼中时,穷小子刘荣贵除了一身干劲,几乎一无所有。
淳朴的当地人牵来水牛给他耕田,找来茅草帮忙搭建房屋,甚至还在水稻未收获时给他送来口粮。乡亲们的“雪中送炭”,让刘荣贵一直铭记在心。
“他算是咱们这儿最早种植橡胶、槟榔的人了,以前大家只割农场的橡胶时,槟榔价格也低,没人愿意开荒。”新市农场11队退休职工张德专还记得,多亏了刘荣贵的带头,才带动了乡亲们一起搞发展,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
1980年初,新市农场正式成立。见刘荣贵种植的橡胶比国营农场管理的还要好,农场负责人当即决定提拔他为主抓生产的副场长,让他发挥模范作用带动更多的当地农户发展产业。
尽管2008年从岗位上退了下来,刘荣贵依旧一刻也闲不住。近些年,橡胶价格持续低迷,不少胶农都弃割停割,可他却不愿放弃。“不管胶价如何,只要割了就有钱,不割一分钱都赚不到。”
不久前,一听说政府要帮胶农买“保价”保险,刘荣贵便赶去自己加入的琼中福岛橡胶专业合作社,当即签下一份天然橡胶价格(收入)保险合同。在他的带动下,新市农场的一些农户也签下了天然橡胶价格(收入)保险合同。
而今,刘荣贵老两口依旧坚持每天5点钟起床忙农活。尽管6个女儿总想让他们去县城安享晚年,可用刘荣贵的话来说,人家出门跳广场舞是一种锻炼,他在家干活也算一种锻炼。“只要有力气就要干,不干活哪有好日子过?”
新闻推荐
省农信社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消费扶贫行动产销对接打通扶贫“最后一公里”
本报牙叉10月19日电(记者王培琳通讯员袁国华李明镜)10月17日早晨,山里的雾还未散开,白沙黎族自治县七坊镇照明村高大村民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