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中大力实施农业特色产业脱贫工程,带动5212户贫困户抱团发展走好产业扶贫“特色路”打造现代农业“新引擎”
■本报记者李梦瑶通讯员陈欢欢
或翻地起垄,或忙着铺设地膜,12月11日一大早,位于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红毛镇草南村的一处田洋间,处处呈现冬季瓜菜备耕的忙碌景象。
“前段时间刚刚卖了今年最后一批蚕茧,眼看入了冬,得赶紧把苦瓜苗种上。”草南村村民王世标告诉海南日报记者,除了发展种桑养蚕、冬季瓜菜产业,他空闲时还要上山打理槟榔林、橡胶林,一年下来纯收入能有五六万元。
通过“多条腿走路”实现多重收益的,可不止王世标一人。
围绕桑蚕、养山鸡、养蜂等9大特色产业,过去5年来,琼中采取“龙头企业(或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种养大户)+基地+贫困户”等4种产业扶贫模式,大力实施农业特色产业脱贫工程,正闯出一条“政策推动、创新驱动、典型带动、三产联动、资金撬动、教育引动”的农业产业扶贫新路子。
A
突出优势特色打造产业扶贫机制
都说养蜂人是随风而行、逐花而居,琼中的蜂农们却是个例外。入冬时节,北风渐起、百花凋零,位于琼中长征镇什仍村的一片槟榔林里,依旧有不少蜂群穿梭于花丛中。
“这里空气清新、土壤肥沃,林子里花草种类繁多,酿出来的可都是品质上等的百花蜜。”什仍村党支部书记王贵专告诉海南日报记者,该村于2017年成立养蜂合作社,吸纳50户贫困户抱团发展养蜂产业,年产值逾40万元,一只只“嗡嗡”作响的蜜蜂早已成了贫困群众增收的“绿色银行”。
什仍村的“甜蜜事业”,是琼中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的一次有益尝试。
地处海南省生态核心保护区的琼中,长期以来面临政府要“绿”、百姓要“金”的矛盾。如何在不砍树、不填塘、不挖山的前提下,寻找一条最合适的发展道路?琼中将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了突破口。
“原先村里耕地少,村民们只能守着几亩橡胶、槟榔地过穷日子,村集体经济更是"口袋空空"。”琼中和平镇堑对村党支部书记王大标介绍,结合村庄实际及村民们的发展意愿,堑对村在橡胶林下套种益智果、养殖黑山羊,并种下一批咖啡苗,让一块地产生多重效益,预计今年村集体收入将突破20万元。
不止是堑对村,如今到访琼中的黎村苗寨,可以看到一处处坡地上绿橙飘香,一块块水旱田里桑叶郁郁葱葱,一片片密林深处蜂群嗡嗡,乡村山野俨然遍地生“金”。
“近年来,依托资源、气候和区位三大优势,我们优先扶持贫困户发展桑蚕、稻鱼共生、养鸡、养鹅、养蜂等5类"短平快"产业,辅助发展养羊、养牛、益智、油茶等4类中长期产业,因地制宜做足特色产业文章。”琼中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自2016年来,该县引导贫困户以帮扶资金或种苗折算入股到经营主体合作,累计建成特色产业项目落地402个,实现贫困人口全覆盖。
B
建立机制保障解除农户后顾之忧
自从政府帮忙卸下教育、医疗、住房“三座大山”后,琼中什运乡南平村青祖湾村民小组脱贫户王理辉便开始一心谋划产业发展。可一没资金,二没技术,这产业发展之路究竟该怎么走?刚开始,他心里并没有底。
“政府免费提供桑苗、蚕种和蚕房,还有专门的技术指导人员,养出来的蚕茧由企业直接包销,你就出个劳力,还担心啥?”2018年9月,在得知王理辉的心思后,南平村帮扶干部黄佩当即向他推荐了典型的“短平快”产业——种桑养蚕。
顾虑被打消的王理辉,在当地政府及帮扶干部的“保姆式”服务下,很快将自家一度撂荒的5亩多旱地全部翻种上桑树,如今每年光这一项收入就能达两三万元,“不用外出打工,每半个月就能卖一批蚕茧,就像按月领工资似的,心里踏实。”
“许多贫困群众和王理辉一样,其实并非没有内生动力,只是自身抗风险能力差。”在琼中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看来,要想增强产业扶贫实效,还需“扶上马再送一程”。
过去5年来,琼中一方面在技术服务、生产实践等方面为农户提供专业技术支持,一方面推行“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种养大户)+基地+贫困户”四种产业扶贫模式,正逐步解除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后顾之忧。
值得一提的是,在加大政策、资金与技术支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之余,琼中还开发出橡胶风灾、槟榔价格指数、家禽或牛羊养殖等13个农险普惠险种,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投保对象,对吸纳贫困户保险标的物或数量占比达到50%以上的,保险费由财政全额兜底;达不到50%且不低于20%的,由财政补贴70%的保险费,用一套“组合拳”让产业扶贫结出硕果。
C
创新养殖模式调优畜牧全产业链效益
12月11日午后,琼中黎母山镇干埇村的一处山鸡养殖基地里,饲养员庄灵溪轻轻按下棚内自动饲喂机的中控按钮,一捧捧颗粒状的生态饲料便立即顺着管道投入到各个栏舍。
令人惊讶的是,吃饱喝足后的上万只山鸡肆意排泄,栏舍内却闻不到一丝臭味。
原来,“秘密”藏在漏粪板下——栏舍底部铺设锯末、稻壳等有机垫料,添加微生物益生菌发酵垫料降解鸡粪,不仅有效降低臭味,最终形成的有机肥也将用于农田种植,实现生态养殖“零排放”。
“不仅如此,我们还在大棚外围增设了"轮养区",做到适度散养、循环轮养。”在琼中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主任钟祥宥看来,过去农户几乎家家户户养鸡,虽说投入小、回报快,一年到头却挣不回几个钱,“要想打破养鸡不赚钱的"魔咒",必须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以“种苗品质化、设施标准化、生产规范化、防疫程序化、粪污无害化、检疫严格化”为建设标准,2019年3月,琼中分别在黎母山镇新村、榕木村和干埇村建起2个山鸡肉鸡场和1个蛋鸡场,饲养山鸡、绿壳蛋鸡约10万羽,吸纳黎母山镇约320户贫困人口抱团发展。
持续推进畜禽产业规范化,不仅仅限于山鸡养殖。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与分析后,琼中将小黄牛、山鸡、阉鸡、五脚猪、土猪、草鹅、黑山羊、竹狸、豪猪、山鸡蛋等十大畜牧产品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建成一批优势突出、特色明显、生态循环的养殖示范基地。
与畜牧养殖规模同步扩张的,还有从栏舍一路延伸至加工厂的全产业链条。
“各个养殖基地的牛羊等禽类出栏后,可以直接将其拉到屠宰网点集中进行初加工处理,之后要么通过冷鲜车配送至市场,要么进行精深加工制成食品。”钟祥宥介绍,目前琼中已对县域内屠宰场进行标准化升级改造,通过完善低温冷藏库、生产运输车等配套设施,引入多条精深加工生产线,正全面提高畜产品附加值和畜牧业全产业链综合效益。
(本报营根12月11日电)
新闻推荐
一、招聘岗位1.项目管理岗;2.招商运营岗。二、联系方式联系人:陈女士联系方式(手机号码):0898-3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