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海南> 琼中新闻> 正文

琼中脱贫进行时系列报道2“腾笼换鸟”盘活低效土地 稻改桑掘金全产业链

南国都市报 2018-12-31 07:17

村民售卖蚕茧桑农照顾蚕宝宝村民喜迎蚕茧丰收岱青的山峦间,如轻烟般的晨雾笼罩着连片桑田。趁着天空放晴,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运乡光一村村民王泽啟将一筐筐雪白的蚕茧递给乡墟收购站的工作人员装袋称重后,转瞬便领到一沓厚厚的“红票子”,而这也是光一村今年收获的第17批蚕茧。“一批挣2000多块钱,一年到头算下来每户能挣三四万呢!”

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琼中,一块块平坦的水田实属金贵,可辛苦种上一年的稻谷仅够糊口,这也让不少村庄陷入良田低效的窘境。如何深挖耕地潜力?琼中用一招“腾笼换鸟”,将超2万亩稻田、荒地改为桑田,通过延长桑蚕产业链不断提升产业综合效益,正让该县数千农户实现“地里掘金”。

改稻为桑

土地亩产效益倍增

沿海榆中线行驶至湾岭段,往路边的蜿蜒村道一拐,尽头便是湾岭镇新仔村竹朗村小组。若是十多年前来访,会发现村里遍地是茅草房、土坯房,就连砖瓦房也难得一见。

“过去村里种水稻,一亩地年产一千多斤稻谷,除去成本和留着自家吃的米,一亩地一年到头也只能挣个几百块钱。”竹朗村村民陈传照回忆,十年前村民们的收入以橡胶为主,即便胶价好时,人均年收入也不过三千元左右。

并非没有想过法子,眼看着沿海市县种植冬季瓜菜赚钱,竹朗村曾一度将稻田大量改种为苦瓜、甘蔗等瓜菜,可最终要么效益太低,要么作物只能烂在地里。屡次尝试均以失败告终,问题出在哪?镇里的干部到内地农业发达地区考察一番后醒悟,竹朗村土地面积小,瓜菜种植形成不了规模,再加上路途遥远,自然吸引不来客商。

“不能照搬别人的产业模式,得结合我们自身的优势谋出路。”2006年,琼中县政府在多次调研的基础上,发现种桑养蚕投入不大、技术含量不高,且海南长夏无冬,桑蚕种养生产周期较内地一些省份长两三个月,便开始试点扶持农民种桑养蚕。

坐上渡海轮船赶到种桑养蚕技术发达的广东徐闻,新仔村委会党支部书记黄启杰和二十余户村民在那里一学就是一个多月。“从来没接触过,这事儿到底靠不靠谱?”虽然心里仍打着鼓,考察归来的村民们依旧将自家水田全部改成了桑田。

孤注一掷的村民们不敢掉以轻心,有人甚至让全家搬进低矮的茅草屋里,新盖的瓦房则让给蚕宝宝睡。好在第二年,村民们便用一批批蚕茧换回了厚厚一沓“红票子”。

“半个月卖一批蚕,每年光这一项收入就能达6万余元。”在将自家8亩水田全部翻种上桑树后,村民陈云成家中的土地每亩纯收入瞬间翻了好几番,不仅于2016年年底,而今更盖起一幢灰墙红顶的新房。

兜底保障

解除农户后顾之忧

尽管有人尝到了甜头,可对于大多数琼中农民来说,种桑养蚕毕竟仍是一项新生事物。如果不是政府提出只要种桑养蚕就能享受2万元贴息贷款,湾岭镇岭脚村村民陈世锦或许并不会成为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在种下3.6亩桑树后,“借鸡生蛋”的陈世锦不仅很快将贷款还清,更带动村里44户农户共同发展,而今岭脚村种植桑园达341亩,预计2018年产值可达120万元。

而什运乡什统村村民王传能走上种桑养蚕之路,则是源自琼中提出建档立卡贫困户建蚕房补贴15000元、普通农户补贴8000元这一惠农政策。“县里不仅免费提供种苗,还补贴肥料、蚕房等,我就出个工钱而已,干嘛不干?”

如同星星之火,一项项产业扶贫惠农政策让种桑养蚕业很快在琼中呈现燎原之势——2017年,琼中年产鲜茧量达160.4万斤,桑蚕产业综合年效益近4000万元,带动78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桑蚕产业,户均增收达1.74万元。

“谁能想到,我们村前几年曾是总爱喝酒打架的"后进村"。”万众村委会党支部书记黄茂彬告诉记者,村里曾因打人入狱的“刺头”王必军种下4亩桑树的第一年便挣了1.5万元,另一名村民黄振辉则凭着6亩桑田于2016年底成功脱贫,而今万众村早已凭借种桑养蚕产业成了远近闻名的“百万村”。

以“政府+企业+农户”为发展模式,琼中不仅给予农户机耕、种苗、农资及蚕房补贴,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主动与农民签订产品收购最低保护价,并对桑蚕大户则实施以奖代补政策,全程“保姆式”服务正彻底解除农民种桑养蚕的后顾之忧。

提质增效

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探访位于长征镇西南部的烟园村,目之所及几乎处处是绿意葱茏的桑田。作为琼中种桑养蚕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烟园村的桑田种植面积达近400亩。桑叶剪碎后用来喂食蚕宝宝,那桑条怎么处理?早些年部分村民还会将其背回家当柴禾烧,可随着农村天然气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桑条被随意丢弃在路边河沟,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

如何变废为宝?2017年1月,县委有关领导邀请专家到烟园村考察,这才发现原来看似一无是处的桑条竟是栽培食用菌的好肥料。“将废弃的桑枝高温消毒后,与稻草、棉壳、糠谷、玉米等一起混合粉碎,就可作为制作菌包用的培养基。”

很快,村里引进了技术和设备,以“桑+菌”循环模式发展的新菌菇基地即将启用,今后村民们利用养蚕空隙季节种菇,不仅可让全村近360吨桑枝“变废为宝”,也为村民们再添一条增收新路。

和烟云村一样,越来越多的桑农早已不满足于简单地种桑养蚕。在和平镇林田村新民村小组,村民李东平利用废弃的桑枝和蚕粪来喂羊,又用羊产生的粪便作为桑树的肥料。而每当一垄垄桑田迎来挂果丰收季,红毛镇番响村牙模村小组便会涌来一波波游客摘桑葚、品桑蚕大餐、买桑葚酒……

“我们正打算在海南中部(琼中)绿色产业园区建立一家缫丝厂,推动琼中桑蚕产业由出售原材料逐步向缫丝初加工迈进。”海南中丝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监许永进介绍,目前该项目选址已获批复,下一步将推进报规报建手续等工作。

从“一根丝”向全产业链发力,而今琼中不断挖掘传统桑蚕产业潜力,串起一条日渐完善的生态产业链的同时,也正让数千农户实现一二三产全方位掘金。(李梦瑶/文黄鹏/图)

新闻推荐

智能法律机器人服务琼中乡村

□记者刘柯娜通讯员崔善红黄灵钰本报讯昨日上午,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智能法律服务机器人进乡村试点工作启动仪式”在...

SSI ļʱ
SSI ļʱ
相关新闻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