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海南> 琼中新闻> 正文

足球荒漠 缘何成为绿茵热土?“女足精神”扎根琼中校园 大山里踢出足球梦

南国都市报 2019-01-20 07:17

王靖怡入选2018年U15女足国家队。琼中第五、第六批男女足球队员在训练中。琼中女足获得的2015年“小世界杯”奖杯。高端大气的室内足球场。科学专业的训练。设施齐全的健身中心。队医给训练受伤的孩子进行及时治疗。学生在享用食堂可口营养的自助餐。宽敞明亮的学生宿舍。“我从乡下来的时候,还是个穷孩子。我看见城里的楼房这么高心里真害怕,都不敢从它们跟前走过……我闯入禁区,过人,晃过后卫,起脚猛射。球进了,全场沸腾。”巴西作家戈乌迪奥在《再见了,马拉卡纳》一书中所描述的这一场景,可以在无数足球运动员的成长经历中找到翻版。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中国最南端省份的一处偏僻山坳里。在过去的十二年间,一群群十来岁的姑娘穿着补了又补的足球鞋奋力跳跃,跳脱多数山里娃遵循的固有人生轨迹,也跃出了国定贫困县莽莽无边的大山。

击败世界豪门俱乐部的后备梯队,连续三年夺得“小世界杯”冠军,亮相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决赛赛场……带着脚下的这颗足球南征北战,她们用汗水浸染出无数与奇迹、拼搏、热血有关的故事。而这一次,当姑娘们回到家乡——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时,身后的山岭间早已聚集起越来越多的足球小将,也让这片热土的足球梦渐趋清晰。

正如同足球圈的那句名言,足球是圆的,一切皆有可能。

造梦

到山区组建一支

能吃苦的足球队

翻过几座种满槟榔、橡胶的山头,红毛镇罗解村什响村小组村民王德兴用几根木竿与塑料布在半山腰支起一处小院。大女儿、二女儿早早出嫁,两个儿子也陆续辍学在家务农。如果不出意外的话,王家最小的女儿玺燕会再一次复制这样的人生轨迹。

可“意外”偏偏发生了。2005年冬天,一辆破旧的越野车开进学校,两个操外地口音的男人下了车。“你听说过足球吗?”13岁的王玺燕一脸茫然地摇摇头。

眼前的这两个男人叫谷中声、肖山,在职业足球圈里摸爬滚打半辈子后,他们决定到山里组建一支能吃苦的足球队。

可山里娃连足球都没听说过,谁会来踢?两个男人画了一张“大饼”:只要来踢球,上学、吃住不花钱,还有鞋穿。蜷了蜷拖鞋里的光脚趾头,王玺燕怯生生地举起手。

女孩们抱着“能吃饱饭”的想法聚拢在谷中声、肖山的麾下,而后者却正为“等米下锅”而辗转反侧。

穿过县城唯一一条街道,谷中声敲开了琼中县委县政府的大门。当年穷得叮当响的小县城,竟然要玩“烧钱”的足球?几乎所有人都等着看笑话,可既然有人敢“造梦”,不服输、不认命的琼中人就敢试一把。

那一年,琼中的财政收入只有3000多万元,县领导先是从企业拉来10万元赞助经费,又要求每个乡镇各出一部分资金,甚至自掏腰包给球队捐钱。

春节后,王玺燕收到了入选琼中女子足球队的录取通知。那天下山,她依旧赤脚穿着拖鞋,一切是那么的熟悉,却又如此不同。

曙光

足球带她们走出大山

有的推开大学校门

2006年2月,一个平均年龄13岁的“草台班子”在琼中中学宣告成立。24个女孩稀稀拉拉地站在野草及膝的操场上,没有一个是真正为足球而来。

从此,她们必须早上5点多起来,接受每天雷打不动的5小时训练。有人陆续离开,更多的孩子则留了下来。动手垦荒种菜,攒塑料瓶卖钱,球鞋补了又补……

穿着火红的球衣跑圈时,王玺燕会想象自己正跑向山顶的家中。那是一条10公里的山路,以前在镇小上学时,她每周都要背着四斤半大米往返两趟。如今山路换成平地,王玺燕跑得更快了。

自2007年起,琼中每年从财政资金中挤出20万元给琼中女足,对球队采取事业化管理,并为其配备专职的领队、队医、后勤等工作人员。次年,海南省文体厅也拨出5万元给琼中女足,之后几年这一数字又翻了数番。

历经前期短暂的低谷后,姑娘们的人生很快进入“高光时刻”:2009年,琼中女足在全国女子足球青少年U16联赛中拿到铜牌;2010年,球队成为海南省历史上首支冲进全国U18锦标赛的球队;2011年,两名球员入选国家女子足球队中青集训队,6名队员获得国家一级运动员资格;2012年,球队获全国大学生女子足球锦标赛季军……

赛场成绩,为姑娘们推开大学校门降低了难度。2011至2012年,13名女足姑娘先后走进大学校园,考入海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系的王玺燕更是成了全村第一个大学生。

改变

越来越多的孩子

接触到足球

踢足球,竟能踢出大山?随着这支草根球队名震山外,山里的空气也开始弥漫一股不一样的气息。

“嘿,想踢球吗?”2013年的一天,在距离县城10公里外的长征中心小学,体育老师黄华东突然像变戏法般从背后掏出一粒足球。以往上体育课只能做做操、跳跳绳,突然冒出这么一个新鲜的玩意儿,孩子们兴奋极了,二话不说便脱下了鞋,摆出了一个“门”的形状。

赤脚上阵的孩子们第一次感受到抬脚、劲射、进球这种“很爽的感觉”。

在偏远的吊罗山中心小学,校长陈兴有甚至拉着孩子们跑到附近的农场学校借场地踢球。彼时,吊罗山中心小学的教学成绩已经连续多年垫底,校长还要带着孩子们“疯”?家长和老师们纷纷上门投诉,可陈兴有却有自己的看法。“学校调皮的孩子太多,精力没有地方释放,踢球能让他们把力气花在该花的地方,还能提高纪律性。”

在这所全校师生加起来不到500人的乡村小学,找不出一个懂足球的老师。每天放学后,陈兴穿着西装裤和皮鞋带着孩子们跑步练体能,然后在沙石飞扬的场地踢着破旧足球,师生们乐此不疲。

当越来越多的山里娃追在皮球后面挥汗如雨时,琼中女足也第一次走出了国门。2015年4月,在瑞典的一个青少年足球邀请赛点球大战中战胜对手,获得第一个世界冠军。

如同一股旋风般,足球开始真正风靡于琼中的各大校园。

普及

以赛促训

让校园足球飞起来

下午4点50分,下课铃声一响,14岁的柯馨便迫不及待地冲出教室,跑向一块由深浅间隔的人工草地铺就的足球场。每天上午1小时、下午1个小时的校足球队训练时间,是她一天中最期待的时刻。

2015年,乌石学校计划在各班成立7到10人的足球运动小组,读五年级的柯馨迅速举手报了名。“我觉得踢足球好玩。”与10年前那群为了“有鞋穿”而踢球的孩子不同,这一回柯馨是因为真正热爱而选择了足球,也赶上了“好时候”。

结合全面改善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和标准化学校建设规划,琼中聘请校园足球专业设计单位对全县学校运动场地进行总体规划,截至目前已完成17所学校人工草坪足球运动场建设,乌石学校便是其中一所。不用再在水泥地上踢球,柯馨开始接受更为系统的训练——彼时,全县已有近200人次老师接受过多次省、县级足球理论与技能培训。

一级又一级的赛事让孩子们迅速成长,也涌现出越来越多高水平的足球苗子。2016年,琼中全面开启校园足球梯队建设,分别在琼中思源实验学校及琼中中学设立小、中学足球特长班,通过校际足球联赛及女足教练队伍入校测试选拔……

琼中教育局工作人员王堂军介绍,目前琼中通过开展校内足球课、校内联赛、县级校际赛,已带动全县31所学校成立83支校园足球队,8所学校被评为国家级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参与足球活动学生达18000人以上,占在校生总数的70%以上。

魅力

让孩子们学会

在绝境中创造希望

如果没有足球,或许13岁的邓运聪如今会游荡在吊罗山乡的街头。从小学三年级便沾染上抽烟、喝酒、打架等恶习的他,平时考试成绩几乎次次都在十分左右徘徊,直到老师“逼”他当上校足球队队长,一切开始变得不同。

比起和“朋友们”在街头游荡,邓运聪渐渐觉得在球场上奔跑是一件更酷的事情。从那时起,他开始认真训练,不再翻墙逃学,直到2017年以全校总分第二名的成绩从吊罗山中心小学毕业。也是从这支校足球队走出来,11岁的黄明灿被选拔进入琼中男足预备队,甚至还获得了前往西班牙巴塞罗那交流学习的机会。

山里人的一生,几乎能一眼望到底。而这一粒粒飞来飞去的皮球,如同转动着的命运罗盘,给孩子们另一种人生选择。“现在家长不仅不反对玩足球了,甚至还想着"走后门"把孩子送进校足球队,就连学校里一群四五十岁的老教师也组了一支足球队。”陈兴有曾是球场边最忠实的寥寥几个的观众之一,而如今学校每次举办校园足球联赛,几乎都能吸引来一大波家长“啦啦队”。

更深的感触,则来自琼中足球的造梦人肖山。“在穷山沟里建一支足球队,刚开始谁敢相信?可现在你再看看,我们居然可以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顶级职业球队,在家门口办一场海南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足球体育赛事。”在他看来,普及校园足球并不是强求每一个孩子都踢出成绩,而是希望他们能学会在绝境中不断创造希望与奇迹,这正是足球的魅力所在。(梦谣)

本版图片均由南国都市报记者刘孙谋摄

新闻推荐

定向越野挑战活动在琼中举行

南国都市报12月25日讯(记者李梦瑶)日前,由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委员会主办的琼中奔格内绿橙旅游季活动之定...

SSI ļʱ
SSI ļʱ
相关新闻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